“蘋果皮、菜葉子放到綠色的可爛物品垃圾袋,包裝袋、飲料罐放到灰色的不可爛物品垃圾袋……你看,我們家垃圾分類分得不錯吧?”昨日上午,在柯橋區楊汛橋鎮蒲蕩夏村,54歲的村民孫月仙“秀”出自家垃圾桶,接受老黨員夏根潮的檢查。
一個月前,蒲蕩夏村的垃圾分類工作還處于“半癱瘓”狀態:每戶的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村民用自家的垃圾桶,按照老習慣混放垃圾。村里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同樣是形同虛設,桶分類了,垃圾沒分類。而如今,蒲蕩夏村家家戶戶自覺進行垃圾分類,且正確率已超過80%。
楊汛橋鎮人大副主席孫益銘告訴記者,該鎮的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了好幾年,但效果一直不太好,是因為過去把重點放在“物”的高標準上。為此,楊汛橋鎮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并率先在蒲蕩夏村進行試點。
垃圾袋裝化,直接取代了分類垃圾桶。這一做法的實行,源于村民的“吐槽”:分類垃圾桶是腳踩式的一蓋兩桶,不僅容量小,還得定點放置,用起來很不方便。“垃圾分類,首先要操作簡單,群眾才樂意參與。”孫益銘說,在經過一番調研和討論后,鎮里把分類垃圾桶換成了分類垃圾袋,質量好、容量大,很受村民喜歡。
垃圾上門收集,轉為村民自主投放。蒲蕩夏村采用網格化管理,將全村劃分成6個網格,設置51個垃圾分類投放站,讓村民能就近投放垃圾。每一個站點,都亮出了站長、清運員、監督員的姓名、職責,以及投放用戶的戶主和門牌號。與之相對應,村民家里的分類垃圾袋上,也印著門牌號,若哪家分類不到位,很快就能追溯到。
為避免垃圾投放的“破窗效應”,蒲蕩夏村配備了多功能灑水車、沖洗車、分類清運車、保潔車,每隔3天就會對全村垃圾投放站進行一次大掃除,確保干凈整潔。村委主任夏榮文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對垃圾投放站很抵觸,覺得又臟又臭,誰也不愿意建在自家門口。現在投放站的數量翻了近一番,沒有一個人提反對意見,反倒很愛護站點環境。
垃圾分類,重在堅持。蒲蕩夏村制定了一套長效考核機制,村干部聯動網格管理員、黨員監督崗,每天到各個投放站翻桶檢查,檢查是否正確分類袋裝、袋裝是否扎口、是否還有散亂垃圾或用其他袋子投放。檢查結果按垃圾袋編號溯源至各家各戶,不僅與每月50元垃圾分類獎金掛鉤,還在村級榮譽榜上排名。
在蒲蕩夏村,常住人口只有1292名,外來人口卻有1700余名。針對外來人口流動性大,難以在短時間內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問題,蒲蕩夏村將長效機制用在房東身上,租戶垃圾分類做不好,會直接影響房東的獎金和排名。“都是鄉里鄉親的,總是排名靠后,面子上也過不去。”夏榮文說,通過榮譽榜的宣傳引導,加上適當物質獎勵,長此以往,垃圾分類肯定會在村里蔚然成風,如今效果已初步顯現。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