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15日訊(文/龐世豪 魯玲彥)青山蒼翠,溪流潺潺,入目皆景。在德清,人們可以盡情領略“云自無心水自閑”的翠綠景致。而靈動的山水需要精心呵護。
對河口水庫,是德清老百姓的“生命之源”。
得益于幾代人的守護,如今的對河口水庫儼然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每天,從這口3.7平方公里的“大水缸”里,流出來的涔涔泉水通過管網,送到德清55萬余城鄉居民的家中。
今年,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在此地舉辦“同植一片綠 共護一方水”植樹活動。黨員、志愿者集體前往對河口水庫旁,先后種下櫻花、海棠、紅梅等120余株樹木,為春天的對河口水庫增綠添彩。
“之所以選在對河口水庫旁,也是想以3·12植樹節為契機,增強人們的水源保護意識,共同護好這口‘大水缸’,全力保護好我們德清的綠水青山。”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平表示。
多年來,德清為保護飲用水源所做的努力,數不勝數。
機制創新,建立跨區域生態共治聯防體系
“城市有邊界,水域無界限”。
為了保護好水源地,2005年,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建設專項資金。
十余年來,生態補償機制做了四次深化完善,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相處。
2022年9月,德清生態環境“朋友圈”不斷擴大,協同領域不斷拓寬、協同深度不斷延伸。與安吉縣、余杭區、臨平區簽訂了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創新建立生態環境“四城”聯防共治機制,統籌推進水、氣、土等生態環境的系統治理,齊心協力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此外,德清還與安吉特別簽訂了《對河口水庫水源地跨行政區域聯防共治機制協議》,通過建立水源地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讓跨區域河流從“各自管”變成“一家管”,共同維護對河口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安全。
據悉,隨著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簽訂,今后德清、安吉、余杭、臨平還將統一管控標準,一同制定工作計劃,共享處置利用設施,共同消除交接區域監管上的空白,共塑天藍、地綠、水凈、景美的生態環境區域樣板。
多管齊下,筑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安全屏障
多年來,德清一以貫之保護水源地,堅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水庫中。
在生態補償資金支持下,德清西部地區進行了工業企業外遷,2004年以來,先后關停了水庫上游三家砩石礦,關閉85家筍廠、44家竹拉絲廠,消除對河口水庫周邊的污染隱患。
污染問題得到緩解,德清對水質的要求便不斷提高。對河口水庫的水質穩定維持在||類標準,這樣的水質可以提供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產卵,作為飲用水源,可以和千島湖相媲美。
2018年以來,德清縣環保部門在全縣范圍內因地制宜開展以“水下森林”為核心的水生態修復工作,有效提升小微水體的水質和能見度。
此外,飲用區水源保護區技術監管持續“上新”。2012年,建立對河口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對水源地水質24小時在線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提高;2021年,為進一步提高效果和質量,德清開展“一源一策”調查,對對河口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開展保護區無人機巡查及水質全分析。
理念先行,綠色生態意識增強斬獲優異成績
水環境改善的背后,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強力支撐。
德清縣始終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城鄉一體、綠色發展之路。多年的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早已扎根在德清人民心中。
在水源地保護行動上,德清根據入庫污染物的類型,在對河口水庫沿岸開展緩沖帶建設,主要種植蘆葦、黃菖蒲、水生鳶尾、再力花等挺水植物,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濕地建設,攔截污染物,兼顧景觀效果。德清創新實施河湖生態緩沖帶建設,是探索流域生態治理新模式的一個縮影,是德清人高層次生態意識的覺醒。
深入推進“五水共治”、鞏固“污水零直排”、打造“水下森林”、開展全域水生態多業務協同應用項目......堅持踐行綠色生態理念,收獲的必是碩果累累。德清國家節水灌溉標準化示范區連續三年獲得績效考核第一名,連續八年奪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獎“大禹鼎”金鼎。
“以水定城,水美興城。”
如今的德清,水安全保障不斷提升,水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顯現。接下來,德清將繼續踐行“兩山”理念的堅定信念,繪就一幅人水和諧、水美民富的畫卷,讓“山清水秀、碧波蕩漾”一直陪伴在每一位德清百姓身邊,浸潤德清的每一寸土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