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13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沈晶晶)風從海上來,蝶變進行時。今年,全省“三改一拆”工作的最高榮譽花落嵊泗。在浙江深化“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上,嵊泗摘得“無違建縣(市、區)”牌匾。這意味著,這個海島縣城已經在拆改之中、破立之間開啟全新的轉型升級進程。
從2013年開始,嵊泗縣全力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推進“三改一拆”行動。尤其是2017年以來,嵊泗以“三改一拆”改善海島人居環境的初心不變,以創建“無違建縣”推動產城、產村融合發展的決心不改,精準發力、砥礪前行、攻堅克難,向黨員領導干部“開首刀”,向城區住宅小區違建“宣戰”,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聯動機制,掀起新一輪防違控違拆違高潮,走出一條富有海島特色的創建之路。
截至今年9月底,該縣累計拆除違法建筑22.5萬平方米,改造危舊房、住宅樓32.4萬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達80%以上。嵊泗也先后被評為全省“無違建縣”創建工作先進縣、省“基本無違建縣”等。
因地制宜,以拆促轉,以改促美,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并進。碧波之上,嵊泗正展開一幅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美麗畫卷。
一種因地制宜的方法——立足特色、破立結合
車行嵊泗菜園鎮興海路,新城花苑的風景很有些與眾不同。淺色的外立面與清爽的沿街、樓頂空間和諧相融,散發著海島的宜人氣息。海濱社區書記趙琦說,就在兩年前,新城花苑還全然不是這樣的面貌,“2樓露臺、6樓頂樓都是居民私自搭建的陽光房,顏色、規格不一,既違反了統一規劃,也影響了視覺形象。”
為此,去年10月,縣、鎮、社區干部聯合,通過一家一戶走訪、講解、動員等,累計拆除185戶住戶家陽光房,拆出了清朗空間。但海島風力大,居民對房屋擋風需求強烈,在“拆”以外,嵊泗出臺舉措,統一規定外延長度,保留部分雨棚,獲得了老百姓一致點贊。
拆除城市住宅小區陽光房,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切中的卻是嵊泗不斷創新、因地制宜推進拆改的智慧。2017年初,嵊泗著力創建省第二批“無違建縣(市、區)”,但海島縣人口規模小、建筑體量小、違建空間也少,如何將拆改推向縱深?“我們以矛盾最深、需求最大的地方為攻堅點和突破口,多措并舉、精準拆違、注重利用,著力走出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創建之路。”嵊泗縣“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嵊泗菜園鎮,借“三改一拆”東風,重啟建成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將拆改與交通治堵、老城區節點改造結合起來,短短時間,29幢散樓被改造,菜園一小消防通道被打通,沙河路等老街成了開闊、時尚的新商業街。
在嵊山鎮后頭灣村、黃龍鄉東嘴頭村、花鳥鄉燈塔村等地,當地投入1億余元“撤小村、建大村”,島上零散居住的老人住進了老年公寓,村里留存的宅基地經登記、造冊、鑒定等逐一確權,部分老房子被統一收購、修繕、改造,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不少歷史遺留問題被破解。
地處東海前哨,嵊泗五龍鄉沿海公路、洋山鎮濱海社區等地,有不少部隊廢舊營房散落,破壞了道路、社區整體形象。經多次交流、協商,近萬平方米老營房得以拆除,成了生態綠地、休閑公園、便民服務中心等,海島演繹“三改一拆”與軍民融合發展協奏曲……
或以立面改造、老房修繕破“舊”,或以違建拆除、節點打造治“差”,或以空間拓展、拆后利用糾“亂”……東海之濱,一個個小而美的海島,一個個宜居宜業的村鎮,向著未來而生。
一種以民為本的理念——改善環境、共建家園
晚霞傾瀉而下,海面波光粼粼,村莊靜靜守望,這是位于嵊泗本島東南側二海里處的黃龍島。島上石屋依山而建,鑲嵌在樹林中,遙望猶如“海上布達拉宮”。
人們說,在黃龍,這樣美好的景象已是“好久不見”。面積并不算大的黃龍島,被稱為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建筑密度最大的島嶼。黃龍鄉副鄉長黃皓哲說,人多缺地,導致漁業廠房哪有空就往哪兒建、漁網哪有空就往哪兒放、垃圾哪有空就往哪兒扔……黃龍鄉成了嵊泗7個鄉鎮中最臟亂差的一個,“本地居民抱怨連連,要求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愿望迫切。外人來了,都是捏著鼻子上島,兩件事恨不得變成一件事辦完。”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2015年開始,當地將“三改一拆”與鄉村風貌改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結合,繪就美麗海島建設新篇章。
南港村里,成片的漁用廠房、舊倉庫拆除后,改造成為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開闊場地,按島上船只編號一一劃分區域。以往隨意堆放在半山腰、海塘的漁網、物資按秩序放置,改善鄉村環境面貌的同時,也讓這里成為一處全新的風景,展示著漁村生產生活風情,講述著新時期新變遷。
峙岙村村口,原先堆滿垃圾、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洼地,搖身一變成為休閑廣場。村里將之取名為“稻蓬山”,寓意著“五谷豐登”,也寓意著漁村振興的希望。冬天,村民齊聚廣場舉辦村晚,熱鬧非凡。夏季,村民在這里散步、跳舞、閑聊,熙熙攘攘。
拆與改造結合、拆與添綠結合、拆與整治結合,衛生死角的陳年垃圾被一一清理,舊倉庫、廠房改成民宿、菜場、停車場,公共區域危舊房變身綠地與文體空間……今天的黃龍島,見證嵊泗以人為本推進“三改一拆”的初心與專注。
事實證明,堅持群眾視角,充分尊重老百姓的自主選擇,切實捍衛他們的民主權利,能贏得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峙岙社區主任鮑燕介紹,每周四,是全島雷打不動的環境日,這一天,鄉干部分批下村、村干部包干區域督查違建、清潔衛生。3年前,干部在前面掃、村民在后面扔,如今則是干部在前面掃、村民在旁邊撿,“讓他們從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實現了從‘袖手看’到‘動手干’的轉變”。
數據顯示,2013年一年,嵊泗“三改一拆”工作,群眾自愿拆除和政府協助拆除率達98.7%。
浙北之隅,萬千居民重塑城鄉面貌、共建美好家園的步伐,向著未來而行。
一片全新開拓的空間——
轉型升級、產城融合
一場秋雨,落在五龍鄉黃沙村里。雨微涼,卻沒有打消人們游玩的熱情。一進黃沙村,入目便是一幢帆船形狀的建筑;向里,寬8米左右的主街從村口一路延伸到村尾,兩側民居院墻沙畫裝飾,讓傳統與現代相融;文化禮堂旁,由水塘改造而成的露天博物館正緊鑼密鼓施工。
“根本沒想到,阿拉還會回來。”坐在自家民宿里,聊起“再回家”的故事,30歲的村民楊帆仍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與嵊泗許多村莊一樣,黃沙村村民長期以捕撈為生,前些年,隨著海洋漁業資源衰退,許多漁民把船賣掉,進城置房創業,村莊逐漸失去了人氣,村口的糧食倉庫也成了半倒塌的危房。
是“三改一拆”激活了黃沙村。嵊泗五龍鄉副鄉長王海飛說,立足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將黃沙村定位為沙畫特色村,老房子或拆除、或重建、或改造,沒落漁村搖身一變,成為網紅。不少村民紛紛返鄉創業,吃上了“旅游飯”。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黃沙村接待游客數量已突破6萬人次。
“產業轉型升級是高水平發展的重要課題,但轉型升級必須有切入口,嵊泗低、小、散產業較普遍,很難升級,‘三改一拆’正是堅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拆出集約發展新空間、改出轉型發展新平臺。”縣“三改一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放眼嵊泗,因為拆改并舉,全縣31個村莊已形成“一村、一品、一主題”的全新景觀。“漁民畫藝術村”田岙村、“色彩藝術村”邊礁村、“東海石村”峙岙村等村莊,脫穎而出。花鳥村慢生活街區、石柱村航海廣場、大王村海角一號等,相繼運營。村民返鄉創業、旅游產業發展的故事,不斷上演。
截至目前,嵊泗已對9866戶舊農房進行風貌改造,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2個,省級示范村6個,省級特色精品村5個,全縣共有民宿近900家,相關從業人員達6000余人,戶均凈收入16.5萬元以上,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化的實踐,生動演繹。
新興產業迸發時代魅力,傳統產業也被注入全新活力。
泗礁島新區,歷經18個月方案設計,一份全新的小微產業園規劃藍圖出爐。不久后,汽修廠、食品加工廠、建材市場等將一起搬去新園區,入駐標準廠房,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廢舊物分揀中心等。與此同時,縣里還將加大配套企業入駐,著力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發展。
理舊房、興產業;破痼疾,聚發展;改老區,謀新區……海洋大縣里,一張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向著未來鋪展。
一個攻堅克難的隊伍——
干部帶頭、久久為功
世界上很少有畢其功于一役的事。老百姓滿意是最大的政績,但檢驗老百姓是否滿意,不是一時一事,而是時時事事。
在嵊泗,拆的力度、改的決心、用的智慧贏得了實實在在的改變,收獲了真真切切的掌聲,但當地建設者沒有自滿與驕傲,正馳而不息,推動“三改一拆”向縱深推進。
“拆改是包含環境整治、發展賦能等在內的系統工程,既要科學謀劃、因地制宜,更要堅持不懈、一抓到底。”縣“三改一拆”相關負責人說,為確保啃下硬骨頭,實現質的突破,早在“無違建縣”創建之初,嵊泗就成立了縣委書記、縣長掛帥督辦,副縣長坐鎮指揮,縣紀委、督考辦、“三改一拆”辦等多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率先向黨員領導干部開刀,將改拆工作與單位考評、領導干部考核業績掛鉤,堅決執行“改拆重點指向哪、督辦考核跟進哪”“創建工作梗阻在哪、干部問責在哪”的督考機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去年8月,在嵊泗縣菜園鎮海濱社區興海園小區,位于6樓的一位縣副處級領導干部家的“陽光洗衣房”被拆除。當天,菜園各小區,有8位科級以上干部的違建“陽光房”被同時拆除。
以心換心,贏得居民點贊。在全縣黨員干部和群眾支持下,百日攻堅、“一戶多宅”清理、典型違建處置“清零”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全面鋪開。
拆違不是終點,關鍵還在防違控違。為此,嵊泗從源頭抓起,投入300萬元建設控新平臺,對原有建筑數據進行準確化錄入;建立了集投訴舉報、巡查發現、實時指揮、快速處置和綜合督查等功能于一體的防違控系統。目前,該系統已覆蓋全縣7個鄉鎮。
新時期有新需求。隨著離島民宿產業快速發展,為提早預防海島超面積建筑、庭院搭建等違規行為多發,嵊泗及時制定出臺了《民宿附屬用房和景觀廊架搭設指導意見》等政策規定,要求民宿建房必須帶方案審批,房屋每建一層驗收一層,將管理放在前面,一舉厘清了產業發展與社會治理的矛盾,推動民宿朝精品化、特色化發展。截至目前,已拆除民宿違建37處,全縣沒有新增任何一處單體或同一人違建面積超1000平方米。
離島微城,美麗蝶變;人海和諧,永續發展。今天,無論是來到嵊泗的游客,還是在島上生活工作的人們,無不深切感受到這里已經煥發的勃勃生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