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南湖區鳳橋鎮永紅村還是一個集體經濟收入不到2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十年后,這里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躍居鳳橋鎮前茅,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村、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等全國、省、市、區各類榮譽近70項,成為一個擁有1051戶農戶,以鮮切花、水蜜桃等產業而聞名的“網紅村”。短短的十年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變革,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在驅使?
感恩之念,萌發于飲水思源的情懷
在初冬的雨天里,永紅村白墻黑瓦的農房顯得格外醒目。記者走進一戶人家,看到院子里有位老奶奶開著自來水龍頭浸洗衣服,卻又不斷地從邊上水井打水上來,用來給屋前地里種著的菜澆水,這樣的做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小伙子,井水和自來水可不一樣,這里人涉及吃的東西都要用井水,井里冬暖夏涼,夏天用來冰鎮西瓜和啤酒,比冰箱還好用。”永紅村黨總支書記陸惠忠告訴記者,如今雖然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是用井水的習慣一直沒變。
記者隨機又轉了幾戶人家的院子,果然院子里都有一口樣式各異的井。村里人說,永紅村所處的位置周邊河流少,缺乏豐富的水資源,井水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久而久之,“井”就與永紅村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家住永紅村28組的楊金堂就是一名打井好手,今年63歲的他依然一臉精神,每天的工作就是往來于五縣(市)兩區各個村子給村民家里打井。
談起打井這份手藝,楊金堂顯得激情十足。他和同伴曾經在一天之內跨越相隔100多公里的兩個村子,只用了8個小時就做了2口井,回家時從頭到腳一身泥,連家里人一時之間都認不出來。
楊金堂的打井手藝并不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生豬養殖和生活垃圾影響,永紅村附近僅有的幾條河流流域污染嚴重,周邊居民吃水用水都成了問題。那時候打井手藝最棒的是從杭州蕭山過來的一些工匠師傅,但永紅村那時候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條件還很薄弱,請外面的工匠做一口好井的開銷,對于部分人家還是有些難以承受。于是,永紅村興起了一批鉆井為業的匠人,他們邊學邊干,很快因為手藝好、價格低而傳出了不小的名聲,周邊村子來請他們的村民絡繹不絕。
楊金堂說,井水在永紅村人眼里就是純凈的象征,村民常常用井水洗食物,完了還用來澆灌農作物,井水里富含多種礦物質,對植物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同時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對水又有凈化作用,這樣滲下去的水變干凈了又重新回歸地下。
感恩之情,造就了事業蒸蒸日上
仙人掌、芭蕉、棕櫚樹……走進位于永紅村的神潤齋天香園藝場一隅,猶如來到了南美洲的熱帶叢林。
這個累計投資4500萬元的植物“大觀園”,現已成為以盆栽植物和鮮切花生產為主,包含各類植物展示、庭院景觀設計展示、農業科研、種植體驗和培訓為一體的大型農業綜合體。
“這里有時令瓜果園區、熱帶植物區、鮮花種植區、庭院植物景觀區等幾個大區,通過大棚溫室和自動環境調節設備培育著3000多種來自不同地域氣候的植物,上千種精品花卉、盆栽。”嘉興市神潤齋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勝榮指著一張園區示意圖,向記者介紹他的創業發展史。
24年前,退伍后的石勝榮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幾株玫瑰苗,回到永紅村的家里搭起了毛竹棚,在自留地里從最初的半畝實驗地開始試種,憑著對鮮花的喜愛與情懷,石勝榮在市區紫陽街開了自己第一家花店,也是最早的“天香花苑”。隨著幾年的辛苦打拼和對花品質的堅守,花店也歷經幾次坎坷越做越好。2003年,恰逢永紅村土地整理,石勝榮的事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在村里土地政策的扶植下,石勝榮又租了80畝土地開始了產業轉型的道路,從鮮切花和盆栽生產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現在600多畝的綜合種植園區。
長年累月跟植物栽培打交道,讓石勝榮悟出不少人生哲理,這些不知不覺地都體現在他的企業文化當中。在神潤齋的照片墻上可以看到石勝榮的花藝團隊里,有來自各個年齡層次的老少,標簽卡上寫著他們各自的專長。一名正在整理盆栽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團隊里有2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從事花卉苗木養護工作,到了這個歲數的老人家往往待在家里也十分孤獨,身體也沒法承擔大體力勞動,石勝榮就把他們安排到一些裁剪枝葉或是看護的崗位上,借助他們“老農民”的身份為團隊貢獻自己的特長,這些老人在這里過得特別有獲得感。石勝榮的善行也深深影響到公司的年輕員工,在他們眼里,石勝榮就是一個具有信仰的“善人”。
感恩之心,成為傳遞美麗的力量
2017年,永紅村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成功被確立為省3A級景區建設示范村,永紅村打算借助永紅村花卉苗木的產業優勢,塑造出一個美麗的“花夢小鎮”。陸惠忠找上了石勝榮幫忙,他一口答應愿意承擔部分投資項目,還愿意負擔相應的綠化養護工作。
在永紅村里,一條寬闊的柏油公路將村子的南北兩頭貫通,在道路兩旁,擺有不少用稻草扎出的農家草人,有的做成十二生肖的卡通形象。路邊有幾位工人正在栽種櫻花樹,路肩上白色的菊花點綴在泛黃的草間,給秋日的色調里增添了一點別樣的顏色。
“春天夏天到這里來,路邊百花齊放的景象才叫震撼!”陸惠忠說,花季到來時,公路兩旁就是五顏六色的花海,地里月季,水里荷花,一幅壯麗的景象。過往的外地司機經過這里都會下意識地放慢速度,打開車窗觀賞。
據陸惠忠介紹,這條Y219公路已經成為了永紅村交通往來的主干道,可以說是進村的必經之路,在石勝榮的傾力幫助下,目前道路兩側的花卉種植和苗木維護已經委托神潤齋旗下的文化傳播公司投資開展,并圍繞鳳橋鎮全域旅游規劃,作為鄉村旅游路線特色精品點。
在永紅村22組里,三條進出的主要通道都裝上了新式太陽能路燈。夜幕降臨,路燈的光芒把道路照得透亮,組里的村民們飯后就會走出家門,散著步走家串戶或是到村委會旁邊的活動廣場去健身。
“小伙子,你肯定想不到,這些路燈是一位跟你一樣年輕的小青年給我們裝的!”村路上,一位拎著菜籃的老人的一番話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原來,出資興建這些路燈的既不是政府單位,也不是慈善機構,而是一位90后的“小老板”,他就是嘉興市上澳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駿。
某天,陳駿的奶奶隨口和他聊起,晚上村里的路太黑,走出去差點摔倒,陳駿便一直把這件事記在心里。經過多方協助,陳駿全憑自己出資出力,終于給組里的村道上裝上了20盞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
陳駿說,他受到家庭環境影響很深,他的父親陳友根是一家五金企業的創辦者,生活富裕后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錢幫助村里的困難群眾,逢年過節父親還要給村里的老人們送去慰問品慰問金,在陳駿家里,這些已經變成了普通而又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每年都會接到無數的電話,問我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家庭,然而現在村里經濟狀況變好了,貧困的家庭越來越少,要做善事的企業家越來越多。”陸惠忠說,石勝榮、陳駿這些人給村里起了好的帶頭榜樣,如今在永紅村,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不少企業家自發成立了幾個慈善團體,都希望在傳遞愛心過程中得到快樂。
記者手記:
“感恩之心,幻化成蝶”。因為懂得感恩,村民相互包容,鄰里和睦,因為懂得感恩,村民不會計較過多的利益得失,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因為懂得感恩,村民對待善行滿腔熱情。永紅村原本是鳳橋鎮16個經濟薄弱村之一,在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前居然迎頭趕上,完成了很多艱難的改造,這除了過程的艱辛,更離不開村民的支持。
感恩,是一種具有磅礴力量的鄉風美德。在永紅村的村民眼中,美麗鄉村建設不單單是政府的事。企業家們無論老少、無論貧富,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為村子的發展添一磚加一瓦,不經意之中,他們也將自己的事業命運與家鄉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