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建筑垃圾如何處理,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棘手問題。與此同時,快速、粗放的拆建模式,簡單、原始的處理方式,導致我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利用率不足10%,仍處于粗放的填埋和堆放階段。如何處理無處“安放”的建筑垃圾?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圍城”的窘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勢在必行。
為此,浙江在線特別推出《建筑垃圾重生記》系列報道,通過調查走訪了解我省垃圾資源化利用現狀,挖掘各地破解建筑垃圾“圍城”的經驗辦法、展示綠色企業探索循環經濟的創新之路。
浙江在線3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璐)近年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實施,建筑垃圾大量產生,收運堆放無序,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還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和生活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我國固體廢物產生量持續增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形勢日漸嚴峻,其中僅建筑垃圾我國每年就產生約18億噸。
建筑垃圾隨處可見
這些如山的建筑垃圾究竟該如何處理,成為了城市建設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和難題。建筑垃圾究竟該如何實現資源化和再利用?當前,我省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瓶頸與出路又在哪里?記者近日展開了走訪調查。
建筑垃圾數量猛增
我省出臺文件促資源化利用再循環
建筑垃圾,一般是指新建、改(擴)建、拆除各類建(構)筑物、官網、道橋等以及房屋裝飾裝修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工程渣土、廢棄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等。
“舉例來說的話,拆除一幢三層及以上房屋,產生建筑垃圾約200噸,近幾年全省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估計是生活垃圾總量的3至4倍。”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管理處副處長蔣智勇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到去年年底為止,全省建筑垃圾總量達5000余萬噸。
急劇增長的建筑垃圾問題,給城市的發展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做好建筑垃圾處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據悉,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了《建筑垃圾處理技術規范》,但這只是一個技術規范性文件,從總體上來說力度不夠。為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循環利用工作,進一步提高我省建筑垃圾減量化處理水平,2017年12月我省出臺了《浙江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優先次序(表)
“編制這份《導則》的目的,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相對的技術路徑,也就是指選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進行建筑垃圾處理、它的處置工藝是什么、收集和運輸建筑垃圾的要求是哪些、再生產品的質量及性能應符合哪些標準規定。”蔣智勇告訴記者,隨著《導則》的推出,很多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企業心里變得更有底,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更有效率、更有積極性”。
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
全省推行綠色循環利用樣本
可以看到,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點的出現,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要。全省各地先行先試,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多地采取多種方法和形式進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記者從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目前全省有建筑垃圾處理利用企業(場、廠)100家,分布各設區市。其中,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企業52家,主要工藝為制磚、再生混凝土、再生砌塊、陶粒和水穩材料等,設計處理能力約1796萬噸/年。建筑垃圾固定消納場48家,處理能力約3329萬噸/年,主要采取建筑分類臨時堆放、回填、泥漿干化等方式處置。
如在杭州市結合城中村改造,采取集中與移動方式相結合,把大量建筑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
通過民營資本引入,杭州西湖區正在建設三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運行企業,涉及年處置能力均達到100萬噸,目前屬于省內處理能力較大的處理工廠。經過對建筑垃圾(含裝修垃圾)進行粉碎、篩分,生產的骨料可制成免燒型標磚、透水磚、路面磚、護坡轉、水工砌塊、水泥穩定粒料等產品。
在杭州,由于主城區沒有專門的建筑渣土處置場地,所以大部分渣土都通過水路等運輸方式,運往周邊的海寧市、海鹽縣、湖州市、烏鎮等地進行綠化回填利用及礦區回填消納。在城市化進程和地鐵建設的加速推動下,去年10月,杭州港謝村渣土中轉碼頭全面提標改造完成,目前是杭州市第一個大型的、現代化的建筑渣土水路中轉作業點。
杭州港謝村渣土中轉碼頭
負責謝村碼頭改造的杭州綠農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內最大的建筑渣土處置和礦山生態修復企業,據企業負責人楊策介紹,經過多年的運作已為杭州市區消納建筑渣土3000余萬立方米,并完成了土地復墾面積1000余畝,不僅使得杭州市區的建筑渣土有合法的處置場地,還為德清等地增加了可用地面積。
回填區正在進行泥漿回填
如在海寧,引進專業企業,設立固定場所進行集中資源化利用。當地依托鴻翔環境產業有限公司設立固定場所將建筑垃圾制成新型環保材料,企業對建筑廢棄物實行“建筑垃圾、裝修垃圾、建筑渣土、建筑泥漿”“四位一體”綜合循環利用,政府對產品加以引導利用。這種做法,既解決了企業的出路問題,又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示范項目
如在金華,為破解建筑垃圾處理難題,同時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中天集團與金華市城建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金華市中天城建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據了解,公司擁有的年處置100萬噸的建筑垃圾破碎生產線,可通過破碎、篩分、水洗、風選等深加工工藝將建筑垃圾加工成多個細度等級骨料用于再生產利用,從而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再生混凝土生產線
提高資源利用化比例
未來亟待破解“垃圾圍城”窘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目前,我省的建筑垃圾處置工作仍面臨產業化程度不高,處置能力薄弱,資源化利用科技手段有限,市場和培育機制不成熟等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全省不少地方先行先試的探索基礎上,我省各地要把建筑垃圾消納設施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研究編制建筑垃圾處理設施規劃。發揮政府組織引導作用,發揮失常配置資源作用,推廣特許經營模式,今年在各設區市培育1-2家具有實力的建筑垃圾處理龍頭骨干企業,提高產品集聚化生產,加快民間資本參與建筑垃圾項目的建設與運營;縣一級市也將鼓勵和倡導培育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的引進。
同時,將提高資源利用化的比例,以此促進全省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當前我省的建筑垃圾處理工作仍任重而道遠,如何大力推行更多“變廢為寶”的做法,破解城市建設發展和建筑垃圾處置之間的矛盾,還需多方共同努力。
共同參與 維護家園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