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于海島城市而言,每一滴淡水都格外彌足珍貴,每一條河道更是“責任重大”。淡水資源是重要的生活保障,而河道,則是重要的行洪安全保障。
以水定城、安全先導、生態優先——近年來,舟山市定海區以“五水共治”為抓手,累計完成投入38.35億元,深入開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等治水工作,成效顯著。時至今日,定海區河庫山川容顏蝶變,生態環境穩中向好,定海區鹽倉大河更是榮膺2017年浙江“最美家鄉河”稱號,為“四個舟山”(創新舟山、開放舟山、品質舟山、幸福舟山)建設添上重要一筆。
浙江在線3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季建榮)在舟山,“南生活,北生產”的全新戰略定位,促使產業、要素、人口的積聚,從而提高區域的承載能力,正是在這個戰略的影響下,鹽倉街道有了新的發展機遇;而隨著當地解放路隧道的貫通,進一步打破了定海老城區與鹽倉聯系的瓶頸,使鹽倉街道與定海老城區的聯系更加密切。
鹽倉大河,一條橫貫鹽倉街道南北的行洪排澇重要河道,在區域發展和治水熱潮的雙重影響下,通過幾年治理,安全指數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河道水質逐步提升。
水清岸綠的鹽倉大河
數據顯示:2014年水質基本為劣Ⅴ類, 2015年全年水質在劣Ⅴ類和Ⅳ類徘徊,平均水質Ⅴ類,2016年水質已穩定在Ⅳ類,其中2016年9月,水質達到Ⅲ類。2017年上半年水質在Ⅲ、Ⅳ類之間,劣V類小微水體目前已全部銷號。
與此同時,鹽倉街道按照“可游、可憩、可賞”等功能定位,對鹽倉大河水質及沿岸景觀帶等實施再提升:濱河景觀帶、燈光設計、音樂噴泉等提升工程建設正有條不紊推進中。
水清岸也綠 打造可游、可憩、可賞的治水樣板
據悉,依托鹽倉大河生態環境打造,沿河綠化以及周邊道路綠化的設計和種植也“頗有講究”。鹽倉街道治水辦負責人何軍敏告訴記者:“鹽倉大河是區域的 ‘綠軸’,以喬、灌木群植于路邊,可減弱喧鬧聲對小區住戶的影響。采用體態雄偉、樹冠寬闊的喬木依次沿河列植,搭配葉色變化的樹種,形成鬧中取靜的空間圍合。通過里外錯落的種植,使林緣線,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幾種高矮不同的喬灌草,斷斷續續地穿插組合,前后栽種,互為背景、互相襯托、半隱半現。最終形成隨季節呈現出不同季相、隨時間差異而序列變化的一條綠色廊道。”
沿河綠化錯落有致
同時,沿岸規劃設計的“鹽倉大河濱河景觀帶”更是在“以綠色生態可持續、最大限度利用地形優勢”的基礎上,凸顯“襟山帶水顯生態,書香文化溢滿江”的理念,設計以“楓情大道”為主題,運用自然曲折的設計手法,打造生態長廊濱河景觀帶。選擇日本紅楓、三角楓、晚櫻、青楓、北美楓香為主題樹種——感受秋林映著落日,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從中還會穿插常綠落葉樹種,如香樟、金桂、沙樸和榔榆等,相互搭配,清風徐來,陣陣桂花飄香。殘楓、春蘭、楓香、蘭韻,美景縈繞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未來,漫步鹽倉大河兩岸,饒有“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攝住”的意境。
燈光點綴下的鹽倉大河(效果圖)
燈光、音樂噴泉點綴家鄉河的“美”
如果說鹽倉大河的水質提升、周邊區域綠化的建設是河道生態環境總體提升的基礎,那么燈光設計、音樂噴泉等精品節點的打造,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據了解,鹽倉街道重點區域夜景燈光設計方案2017年7月出爐,照明設計范圍包括匈牙利廣場、鹽倉大河、林家灣河濱景觀帶、雙擁公園、總兵公園等五個重點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主題,其中,鹽倉大河以“流淌的歲月”為主題:春天的嫩綠,夏天的清涼,秋天的金黃,冬天的安詳。
另外,所有燈光設計完全遵循安全安保、環保節能、促進經濟、人本關懷、新技術的應用等五大原則。
隨著鹽倉大河林家灣支流濱河公園的建成,附近百姓多了一個散步、健身、游憩的理想場所。未來,周邊的百姓還將在這里欣賞到一場“視覺盛宴”——音樂噴泉。
音樂噴泉(效果圖)
根據規劃,音樂噴泉位于鹽倉林家灣河,噴泉采用漂浮式浮筒安裝,設計總長 24 米,寬 6 米,距岸邊 10.4 米,音樂噴泉主觀賞面位于林家灣濱水公園,視野開闊,觀眾平視即可將噴泉美景一覽無余。
“‘鹽倉林家灣’音樂噴泉運用了國內先進的噴泉設備與控制技術,由七組水形組成,分別是:16 米主噴 1 只;夢幻圓搖噴頭 30 只;跑泉噴頭 96 只;大鵬展翅 2 組;出水芙蓉 6 只,孔雀開屏 3 組;彩虹飛渡大炮噴頭 4 只。這七組水形在多媒體音樂噴泉控制軟件的編輯下,可變化出幾十種豐富多彩、炫麗多姿的組合。”何軍敏介紹道。
“鹽倉大河生態綜合整治工程以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要求,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理念,以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講求效益為落腳點,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最終形成‘人水共融’的良好生態環境。”鹽倉街道黨工委書記鄔學文說道。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