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古往今來,這里的人們不斷探尋著治水之道。2013年,率先進入新常態的浙江主動調整,打出了一套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并創新推出“河長制”,形成強大的五級聯動體系。
防洪水,排澇水,構建安全堤壩;清淤泥,整河道,治出水清岸綠。而今,環顧浙江大地,江河容顏蝶變,河川日新月異,全省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安全、生態、美麗、富民”的“美麗河流”,優環境、促轉型、惠民生等成效正不斷顯現。
為挖掘各地治水樣板、展示治水成果,發揚浙江治水鐵軍“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實干精神,浙江省水利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推出“水韻江南 兩美浙江”——2017浙江省“最美家鄉河”推選活動,目前20條候選河道名單已經出爐。10月起由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在線組成的“最美家鄉河”探訪小組將前往各地走訪考察各候選河道,感受河道文化內涵、傾聽生動治水故事、挖掘治水典型經驗。
鹽倉大河水清岸綠已是常態
浙江在線舟山11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季建榮)“天下財賦,鹽利可半。”自古以來,舟山鹽業興盛。寶元二年(1039年),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任浙江定海曉峰鹽監(今舟山市定海區鹽倉街道),三年間,柳永為政有聲、造福一方,在鹽倉河畔作《煮海歌》、對鹽工的艱苦勞作予以深刻描述,至今傳為美談。
“千古絕唱留客住,鹽倉灘頭留君名”。時光荏苒,歲月更迭,古時的“鹽倉灘頭”已不復存在,唯有那鹽倉大河依然流淌至今。
對鹽倉人來說,鹽倉大河不僅是古時官廉民富的見證,更是世代“守護”鹽倉人安全的重要“屏障”。
生態整治 防洪排澇、水質提升一起抓
鹽倉大河起于壩橋河,終于鹽倉大閘,河道全長2.4KM,河道寬度20~30m。流經昌洲社區、興舟社區、惠州社區人口約3500人,集雨面積達18平方公里。一直以來, 鹽倉大河都是定海區鹽倉街道最重要的行洪排澇河道,承擔著當地80%的泄洪量。
河中間新修葺的生態島
定海區水利圍墾局總工程師陳平告訴記者,從2006年開始,鹽倉大河的治理就開始遵循“防洪排澇規劃為先導、跟城市規劃有機結合”的理念。
“2011年,我們再次根據‘以水定城’、根據河網走向規劃布局城市建設的河道保護和治理的理念對鹽倉大河堤岸進行修筑,截至2012年底,鹽倉大河已經完成全域堤防建設。”陳平說道。
2014年起,定海區鹽倉街道又以治水為契機,深入推進鹽倉大河生態治理,并制定《舟山市定海區鹽倉主河生態綜合整治工程實施方案》。在前期畜禽禁養和河道整治的基礎上,同步實施定海區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鹽倉工程區水生態提升工程、舟山市定海區鹽倉街道林家支河涵洞工程、舟山市定海區鹽倉主河生態綜合整治工程河道清淤工程等系列工程。
“截至目前,鹽倉大河已完成河道清淤工程,清淤方量約2.7萬方。2017年6月底完成水生態提升工程和林家支河涵洞工程。河道水體濕地、氮磷攔截吸收、曝氣充氧、生態浮床等工程建設正在進行當中。”定海區鹽倉街道黨工委書記鄔學文如是說道。
經過幾年治理,鹽倉大河水質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14年水質基本為劣Ⅴ類, 2015年全年水質在劣Ⅴ類和Ⅳ類徘徊,平均水質Ⅴ類,2016年水質已穩定在Ⅳ類,其中2016年9月,水質達到Ⅲ類。2017年上半年水質在Ⅲ、Ⅳ類之間,劣V類小微水體目前已全部銷號。
林家灣濱河公園
美化提升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以水為脈,倚水而居,鹽倉大河畔的百姓是幸福的。而林家灣濱河公園規劃建設,則讓沿岸百姓的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林家灣濱河公園項目,是定海區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及水系連通試點鹽倉項目區綠化工程一部分,位于翁洲大道與海龍路交叉口位置,為沿河公共綠地。
據了解,公園規劃面積8073平方米,投資130余萬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沿河地塊占地7774平方米,北臨林家灣河道,地界岸線自然不規則,地勢由高到低自然放坡,采用自然景石駁坎;南面為城市主要干道,道路斷面由人行道與地塊相接,一直延伸至地塊四面;東面為城市支路。
沿河布局的商業樓宇
第二部分為河道中人工堆土形成小島,面積299平方米,島形優美,同樣采用自然景石駁坎,與第一部分地塊直線局里約16米。主要定位為休憩小綠園,主題為環保自然生態型小綠園。
“林家灣濱河公園的落成,給附近百姓提供了一個散步、健身、游憩的理想場所,已成為居民休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鄔學文說道。
不僅如此,得益于鹽倉大河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沿岸區域商業價值隨之水漲船高。
鄔學文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前幾年附近土地招拍掛,一畝也就300萬左右,現如今,起碼要400萬以上,還有很多企業、單位要搶著入住;普通住宅價格幾年間翻了近一倍,對于一個街道來說,放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以水定城、安全先導、生態優先的治水理念,正讓鹽倉大河潛在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逐漸顯現。
共同參與 維護家園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