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江干區大農港河邊,完全看不出這條河以前的模樣。黑臭的河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隨風漾開的碧波。這樣的改變,得益于杭州市市區河道整治建設中心(以下簡稱“河道建設中心”)多年堅持不懈推進的市區河道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
今年年初,杭州曬出了2017年度河道綜保工程計劃單。根據安排,河道建設中心抓住剿滅劣V類水體的“牛鼻子”,主攻水體環境質量和河道防洪排澇能力“兩個提升”,對市區49條河道進行有計劃、有重點的綜合整治保護,至年底要完成32條目標任務。
10個月過去了,杭州河道綜保工程首次曬出“成績單”:49條河道開工47條,開工率達到96%;計劃完成32條河道,已完成24條,完工率達75%。
這項自2007年就啟動實施的市區河道綜保工程,通過逐年整治,讓城區河道舊貌換新顏,以更強的防洪排澇功能和更美的“一河一景”,反哺這座因水而靈的城市。
東新河
結合海綿技術,提升區塊功能
在今年的河道綜保工程中,東新河(上塘河—東新路)整治是一大亮點。這段只有350米的工程大大提升了三塘單元的區塊功能。
其實,東新河整治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兩年時間,東新河文暉路至西文村段通過河道整治,水質有了大幅提升。縱觀整條東新河,只剩下最后350米河道等待“更新”。
東新河靠近上塘河的這350米河道,如同一根芒刺,極大地制約著區域發展。在整治之前,這里的農居房基本沿河而造。“近到什么程度?就是貼著河邊造的。”河道建設中心工程處的蘇凡說,農居房的雨水、污水不分離,直排到河道,“周圍的環境讓人很難想象,那里地處杭州主城區。”
今年,借勢下城區城中村改造工作,東新河整治正式啟動。工程全長350米,西起上塘河,東至東新路,充分結合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對土壤進行了改良,使原來的土質“搖身一變”成了有機營養土,這類土壤的孔隙率比較大,雨水滲透系數也比較高。高科技的“海綿”技術,大大減少了直接進入河道的雨水徑流污染。
此外,得益于城中村改造工作,農居房拆除之后,這片區域的截污納管全部落實到位,東新河的水質已經全面達到Ⅳ類水標準。
白石港
謀劃“四縱四橫”,加強防洪排澇
河道就像人體毛細血管,一旦出現堵塞,就會造成各種疾病。這樣的問題,在杭州的新城開發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按照規劃,城東新城未來要完成二號港、麥廟港、白石港整治工程,溝通白石港與四號港,構建江干區水域版圖上的“四縱四橫”。
然而,所有美好的構想,因為滬杭甬高速公路路堤的存在而遭遇瓶頸。
受制于滬杭甬高速公路,白石港在路堤下被迫中斷,無法和四號港相連通。為了保障艮北新城一帶的防洪排澇功能,建設者特意做了個臨時“支架手術”,使白石港和四號港暫時相通。盡管如此,一旦遇到強降雨,艮北新城一帶還是會出現積水現象。
改建迫在眉睫。
隨著今年備塘路提升改造工程的主體結構施工正式啟動,白石港(天城路—滬杭高速)的“打通”行動也正式開啟。該工程要保證2條運營地鐵線、4條規劃地鐵線的安全,建設中的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來自河道建設中心的消息,該工程年底前可完工,實現白石港和四號港水系貫通。
大農港
清淤剿劣,死水變活水
河道之于城市,是生動的靈魂;河道之于個人,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記憶,是一種臨水而居的詩意暢想。
王芳是土生土長的丁橋人,在她的印象中,家門口的大農港從未像現在這樣美過。“小時候,家門口這條大農港真是又臭又黑。這幾年,大農港突然‘脫胎換骨’,水清了不說,兩邊的游步道也是美得不行。”
大農港河為何會發臭?蘇凡說,由于淤泥自然沉積,加上農民拓荒種植,河道慢慢地被堵上了,時間一長,原來的大農港流經繞城高速公路后就成了“斷頭河”,甚至已經沒有了河道的自然形態,“不流通的水就是死水,不管怎么治,效果都出不來。”
今年,河道建設中心對淤積填埋的河道實施了一場“大手術”。“我們把江干區、余杭區各方力量動員起來,清退種植苗木、蔬菜的土地,將堆積的大量淤泥、土方清理干凈,安全有效地保護高速公路箱涵、高壓燃氣管道和軍用光纜。”蘇凡說,“這條貫穿兩區的大農港,終于從死水變回活水。”
現在,整治后的大農港真正成為一條適合臨水而居的綠色紐帶,兩岸每天都在上演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場景。
陳家河
生態樣板河道,真正蕩起雙槳
今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濱江區陳家河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游客——皮劃艇愛好者,陳家河清澈的河水徹底征服了他們。
“我在太湖、千島湖、黃浦江都劃過,在城市河道里劃,還真是第一次。”市民朱巖軍說,皮劃艇運動對河道的水質要求比較高,水體看上去要清爽,聞起來沒有臭味,不能有一點黏稠感,“陳家河的水不錯,即使你不小心掉下水,也不會介意。”
陳家河全長1.09公里,通過小礫山輸水河與白馬湖連通。整條河道有寬有窄,最寬處有33米,較窄處只有8米。2014年清淤后,陳家河的水質一直挺好,每個星期,濱江區治水辦工作人員都會抽樣檢測水質。最近的檢測結果顯示,陳家河水質在Ⅲ類水到Ⅳ類水之間。
如今,陳家河已經成為河道綜保整治的“樣板工程”。走近這條河,你會驚訝地發現,這條人工整治的河道,保持著難能可貴的自然形態,山、水、人,處于高度融合的狀態。“這可能就是我們河道綜保的最大意義吧。”蘇凡說。
除了大農港、白石港、陳家河等“樣板河道”,目前,其他河道綜保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河道建設中心表示,32個項目可在年底前完工。屆時,“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這一經典兒歌中的場景,將會在杭州河道再現。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