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電商年中大促已經拉開帷幕,各大電商平臺都已陸續開啟促銷狂歡,“618”電商年中大促也成為消費者“囤貨”的重要時機。然而,除商家的促銷“套路”外,還有不少詐騙分子也瞄上了消費者的“錢袋子”。通過以往數據,電商大促后的半月內往往是消費者投訴的高峰期。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針對“電商大促”期間可能出現的消費陷阱,發出一些消費預警與消費提示。
別被價格“迷了眼” 小心低價背后的“圈套”
促銷紅包、預售、定金、滿減……每到大促時節,網購平臺上各式各樣的優惠玩法都會讓不少消費者眼花繚亂,甚至在一些商家的促銷“套路”中還隱藏著“陷阱”和“貓膩”。
因為網購大促時消費者們扎堆“囤貨”,出現了“預售”這種電商引導消費、緩解系統壓力的促銷手段。然而,部分“預售”商品其實藏有貓膩,有些甚至明確預售商品不能退換、定金不退等。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提醒,在網上選購預售商品時,最好點開細則仔細閱讀,或提前咨詢店家是否能退換商品。如果店家嚴格按照“預售規定”中的條款來執行,慎重考慮可能面臨的后果,然后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千萬別只圖一時便宜,上了商家的“套”。
除了預售規則,消費者們在價格上也需留個心眼。價格是電商促銷期間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電商以預售、定金、滿減紅包等各種促銷手段讓消費者“算不清”。通過先漲價后降價、虛標原價等方式,消費者容易被一些不良商家“套路”,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顯示,在“雙11”整個體驗周期內,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因此,在“618”期間,消費者需擦亮眼睛,貨比三家,對于心儀商品,關注平時銷售價格,與促銷價格進行對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實惠,以防落入商家的價格陷阱。
此外,近年來隨著以拼多多為典型代表的社交電商的崛起,“618”也成為社交拼團用戶的狂歡,微信朋友圈內的各類拼團信息都打上了“618促銷”的標簽。社交拼團往往打著熟人經濟、親情友情牌,讓很多消費者深陷其中,但部分拼團平臺也充斥著質量差、以次充好、服務差的問題。由于一般購物金額不大,出現質量差、服務差等問題,消費者往往不會積極維權。
網購配套服務也要當心
謹防“返利”騙局、快遞詐騙
在大促期間,除了電商平臺本身紅包、滿減等促銷手段,部分返利網站也加入大促“隊列”,一些網站更是打出“消費返利”、“購物返本”、“消費也是賺錢”等標語,吸引消費者。除一些正規返利網站外,消費者要小心一些打著“購物返本”、“消費也是賺錢”、“花多少,返多少”、“消費=存錢、消費=養老”、“交押金買東西,45天全返還”、“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等慈善幌子的“返利”騙局,有些甚至是網絡傳銷行為,例如當前比較有爭議的環球捕手,以及被定性為網絡傳銷的云聯惠、云夢生活、云在指尖等。
狂歡過后,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快遞,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瞄準了消費者等待快遞的焦急心理,快遞詐騙現象屢現。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快遞詐騙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快遞員”謊稱包裹遺失,要求加消費者微信賠償;貨到付款詐騙;假冒客服詐騙;誘騙匯款詐騙以及謊稱中獎詐騙。
此外,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也提醒消費者,電商大促容易成為消費者的“囤貨期”,但需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囤貨,典型的有食品類,消費者需考慮食品的保質期,小心商家以促銷契機銷售臨時商品。此外,類似于紙巾、衛生棉等商品也是有保質期,消費者切莫因低價買多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共同參與 維護家園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