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點左右,諸暨市暨陽街道安家湖村的3名保潔員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收集各家各戶的垃圾,并將廚余垃圾運送到村垃圾處理站的發酵罐中。發酵后的垃圾產出沼氣,然后又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家各戶。村黨總支書記樓建仁幽默地說,安家湖村的垃圾從廚房出來,到外面“逛”了一圈,又回到廚房,就是這樣一個循環,可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0萬元。
一個養豬場主的實驗
安家湖村由橋下、賞霞畈、新畈3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是諸暨城區居民的“菜籃子”,這里不僅有500畝蔬菜基地,還曾有四五家養豬場,養殖規模達到上萬頭。當初,為了能夠消化養豬場的豬糞,一位豬場場主自己投資建了一個小型沼氣池,產生的沼氣讓村里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免費使用。
當時的賞霞畈村兩委會看到這一情況后,覺得這是一樁造福于民的好事,便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2010年,村里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全省首個村級沼氣集中供氣工程,讓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沼氣。根據測算,一個3口之家,使用沼氣每季度燃氣費用僅需45元,這樣的實惠,讓村民們興奮不已。
2012年后,養豬場陸續關停,豬糞沒有了,沼氣工程成了“無米之炊”。樓建仁說,為了不讓沼氣斷掉,村里專門組織人員到各鄉鎮收購豬糞,每年需投入費用3萬元,但向村民實際收取的費用只有2.5萬元左右,村級集體每年都要貼錢,但考慮到眾多村民的利益,村兩委會堅持了下來。
一場“能源”更迭的探索
2015年后,隨著垃圾分類的實施,安家湖村被暨陽街道確定為“垃圾分類示范村”,如何消化村里的垃圾,成了村兩委會思考的一件大事。有人提議,廚余垃圾是否可以通過沼氣工程進行再生利用?然而,經過試驗,結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垃圾不易腐爛。
經多方論證,2017年,村里引進厭氧菌發酵技術,并投入100多萬元對沼氣工程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安放容量為40立方米的12個厭氧菌發酵罐,終于取得了成功。投入使用后,沼氣站每天能處理附近12個行政村、5000戶居民的4至5噸可腐爛垃圾。
記者在村里看到,每家門口都有一灰一藍兩只垃圾桶,農戶自覺地將廚余垃圾放進藍桶,其他垃圾放進灰桶。廚余垃圾運送到村垃圾處理站后,站管員鄭新校對垃圾進行再次分類,清除塑料袋、骨頭、螺螄殼等不會腐爛的垃圾。村委主任吳燕平說,這是對垃圾的第三次分撿,第一次是農戶自己,第二次是收集的保潔員。最后,鄭新校把經過嚴格分撿的垃圾投放到深埋在地下的發酵罐中,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暨陽街道城南駐村指導分中心副主任余勇超說,應用厭氧菌發酵技術,不但能徹底“消化”掉村民生活中產生的剩菜剩飯、爛菜葉、水果皮、水葫蘆和死禽死畜等可腐爛垃圾,還可產出質量上等的沼氣和農民朋友愛用的液態有機肥。鄭新校指著垃圾處理站邊上種植的蔬菜、水果和花木說,這些作物的有機肥就來自厭氧發酵池產生的沼液。
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廚余垃圾變身為沼氣和液態有機肥,同時為村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樓建仁說,廚余垃圾的再生利用每年可為村級集體增收70多萬元。目前,安家湖村承接周邊12個行政村的廚余垃圾消化任務,暨陽街道每月給予3萬多元補貼,一年有40萬元左右;產生的沼氣集中供應給村里400余戶村民,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2萬元左右;而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殘液又是極好的有機肥,用泵輸送至田間貯肥池,為周邊500畝蔬菜基地供肥,又可產生15萬元左右的收益。鄭新校樂呵呵地說:“下半年雨水少,適合施肥,田間貯肥池里的沼液將變得很搶手!”
記者在村民韓國炎家的廚房里,打開沼氣灶,瞬間藍色火焰熊熊燃燒。韓國炎說,他算過賬:“沼氣每立方米只需要1元,比起使用罐裝燃氣,要省一半的錢。”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