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房整治前,當地很多鄉(xiāng)村的風貌特征。
浙江在線3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晶晶 肖國強 于山 通訊員 毛俊寅)“假如我在農村有棟房,會建在哪?怎么建?用來做什么?”針對農民建房難、建房亂、風貌雜等問題,衢州開展了一場關于“農房風貌提升”的“頭腦風暴”,在農村掀起熱烈議論。
此后,從“一戶多宅”整治,到農房布局調整,再到拆后空間利用,衢州試圖從怎么拆、怎么建、怎么管入手,重構農民建房服務體系、鄉(xiāng)村風貌提升體系、資源轉化利用體系,突圍“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困境,以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打造生態(tài)宜居的鄉(xiāng)村大花園。
眼下,隨著“最難啃的一塊骨頭”——衢江區(qū)浮石街道1100余戶附屬用房、生產性用房等拆除結束,衢州市“一戶多宅”綜合整治行動基本收官。截至目前,10個月時間里,該市累計整治“一戶多宅”3.35萬宗,面積346.3萬平方米;輔房4.38萬宗,面積145.9萬平方米;復墾面積1858畝,增加綠化、停車場、休閑場所等公共設施13.8萬平方米,有效利用閑置農房16.24萬平方米。
一棟棟農房,揮別“建新不拆舊”“好住不好看”等尷尬,離“詩意棲居”的夢想越來越近。
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掙一筆錢,在家里蓋棟像樣的房子。——梁鴻《中國在梁莊》
解體
龍游縣詹家鎮(zhèn)山后村里,人人都愛大圍墻。為了能在家門口養(yǎng)雞鴨、種蔬菜,327戶村民圍著自家房子用水泥、磚頭砌起一堵堵墻,高的2.2米,矮的1.7米。墻上開扇門,修個大門庭,就成了院子。
村民陳樟根的家就長這樣。2014年時,老陳與兒子靠多年打工存下的積蓄,又找親戚朋友借了點錢,湊足60萬元,拆掉老房,建起新房,造了圍墻。“院子有200多平方米,瞧著就氣派。”老陳的印象中,這些年,造圍墻已演變成一場“圈地運動”,人人都想多占些地,有了院子想造輔房,造了輔房還要加層高。久而久之,村里公共空間越來越少,村道越來越窄,每年光電瓶車相撞事故就有五六起。
但事實上,這些耗費心血建造的房子、院子,大多是空的。前些年,老陳在家養(yǎng)豬、種柑橘,輔房還能放農具、農產品。但這些年,家里不再養(yǎng)豬,橘園效益下滑后拋荒,老陳與兒子、兒媳一起外出打工,輔房閑置多時。
在城市,家庭財產繼承遵循著《物權法》和《繼承法》的規(guī)定。但在鄉(xiāng)村,家庭財產繼承的重要方式是“分家”,在祖宅等觀念下,一戶多宅、建新留舊等現象普遍。選擇在原址建房的觀念,也固化了鄉(xiāng)村空間格局,不利于改善居住條件。
同處一縣,海拔700余米的沐塵鄉(xiāng)雙戴村,是另一幅光景。46歲的曾玉香在金雞庵自然村一棟黃泥房里住了15年。山上交通不便,每次到行政村辦事需走6公里,花近1個小時。加上老屋久未修繕,每逢雨季,家人提心吊膽,村干部也擔驚受怕,搬到山下成了他們最大的心愿。
但根據此前政策,雙戴村已不再審批建房,想住上新房,曾玉香只有一個選擇:拆掉老屋,到村集聚點申請宅基地自建新房,“拆黃泥房,老人舍不得,建新房要30萬元,錢哪兒來?”
“想建不能建、違建沒看見、新建亂搭建、有了還想建、建了夢里見。”在調研“不下100個村子”后,衢州市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張金華得出了結論,“近年來,通過下山異地搬遷、‘三改一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農民住房條件、居住環(huán)境明顯改善,但‘有新房沒新貌’的問題依然突出。”
據統(tǒng)計,到2018年3月,衢州市60萬幢農房中,非法“一戶多宅”近3萬幢,常年閑置農房達120萬平方米。從空中俯視,布點散亂、五花八門、奇形怪狀的農房包圍著小塊田地,村莊日漸擁擠,難以承載公共服務的延伸、產業(yè)的發(fā)展、重點項目的落地。
讓傳統(tǒng)建房觀念解體,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活力,勢在必行。去年4月,衢州謀劃部署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工作,將此作為深化“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列入市委15項攻堅任務之一。
“為什么關注房子?”在2018年4月4日的農村工作會議上,衢州市委主要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農房牽一發(fā)動全身,建得好是景點,弄不好是敗筆,它不僅是農民的大事,也是農村的大事,是關系到高質量發(fā)展的大事,必須進行體系重建。
一項旨在破解鄉(xiāng)村環(huán)境、空間問題的變革,開始了。
改造后的衢江上崗頭村。 錢潔瑗 攝
所謂鄉(xiāng)村建設就是要從中國的舊文化里轉化出一個新文化。——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
重構
去年盛夏的一天,老陳家的圍墻轟然倒下。
“最大的坎邁過了。”村支書徐秀林說,去年5月開始,山后村連續(xù)三次召開戶主大會,組織65名戶主到江西考察。村干部還聯合鄉(xiāng)賢組成理事會,挨家挨戶走訪,排摸出圍墻兩萬余米、大門庭45個、輔房5000余平方米、“一戶多宅”23戶。為作出表率,村干部、黨員及其親屬家農房先整治,其他村民家第二批拆。
“什么都能拆,就這墻不能拆。”輪到老陳家時,老兩口有了分歧,一個覺得鄰居都拆了,自家也得響應號召,一個卻分外不舍,準備反對到底。但這個小插曲很快散去,因為房子還沒拆,鎮(zhèn)、村干部與設計師上門了,了解村民需求,進行“一戶一設計”。
全新的改造方案里,農房搖身一變,成了地中海風情小屋。外立面是“海”與“天”明亮的色彩,庭院里增添紫藤花架、休閑桌椅。走出家門,村道被盡可能拓寬,寬到足以容下一輛貨車通過,節(jié)點上還設置了木格柵花壇。“看起來時尚又通透。”老陳說,平日里,與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連關系都親近了很多。
看來,一堵圍墻拆掉的,不只是難看的農房外觀,還有曾經隔閡的鄰里關系,更有“固執(zhí)”的傳統(tǒng)建房觀念。就這樣,春節(jié)前后,一幢幢藍白色調的農居出現在村里,成為山后村人最自豪的一道風景。
而在衢州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副局長周金岳看來,一堵圍墻,一幢輔房,看起來是亂搭建、無序建的風貌問題,背后是規(guī)劃、管控的缺失,根子上是資源低配、錯配、無序配的亂象,“以往的農房整治為什么容易陷入‘拆了建、建了拆’的‘怪圈’,問題在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拆、批、建、管、改都是割裂的,沒有系統(tǒng)考慮。”
因此,農房整治行動開展之初,衢州就從各部門抽調干部,成立“農房體系構建和風貌提升專班”。
一套包含縣(市)域鄉(xiāng)村建設規(guī)劃、村莊布點規(guī)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等的“1+4+1”規(guī)劃體系,將全市農民住房信息、土地信息全盤統(tǒng)籌,讓“能不能建、建在哪兒”問題得以明確。一份建房風貌管控正負面清單、一套網格化長效監(jiān)管機制、238套中國美院專家設計的農房通用圖集,讓“怎么建、怎么管”有了方向。
為進一步平衡“農民建房需求”與“鄉(xiāng)村風貌與空間管控”,衢州還開發(fā)了房地信息系統(tǒng),智慧化、精準化服務農村建房全過程。
在試點鎮(zhèn)衢江區(qū)廿里鎮(zhèn),不久前,剛拆除破舊老屋、住進過渡安置房的里珠村村民柴蓮嬌,試著在房地信息系統(tǒng)上提交了建房申請。能不能建、建在哪兒、面積能有多大等信息一目了然。不僅如此,她還能查看農房圖集,選擇心儀的風格,查詢規(guī)劃設計師、建筑工匠信息,商定施工時間,甚至可以直接預約銀行咨詢建房貸款。
按照11個到26個工作日完成審批的承諾,柴蓮嬌一家距離理想的家與村莊,近在咫尺。
某一方面的變革,自然會引起其他諸方面的變化。這樣的過程一旦開始,便會繼續(xù)下去,直到整個系統(tǒng)完全重新開始為止。——費孝通《江村經濟》
撬動
連綿的陰雨天氣,擋不住游客與考察團前往衢江區(qū)周家鄉(xiāng)上崗頭村的步伐。
一進村,便是整潔寬敞的柏油村道。往里走,白墻黑瓦,古色古香,家家戶戶門口種植鮮花。村民三三兩兩聚在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文化禮堂、農家書屋,有人跳舞,有人運動,有人閑聊。
眼前的情景,讓兩三年沒到過上崗頭村的鄰村村民徐世芳直呼“想不到”。她的印象中,這里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破爛村”,村里“三多”——違章建筑多、危房舊房多、鬧事上訪多。
借著農房整治契機,村兩委班子按照違法搭建、“一戶多宅”、影響道路通暢等建筑類型,分類登記建檔,明確拆除對象,推進“改房提升”工程。近一年來,全村共拆除農房82幢、各類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盤活建設用地面積46畝。
空間有了,接下來如何發(fā)展?上崗頭村整合“改房提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項目補助2000余萬元,打通2900米斷頭路,治理門前塘,建起汪氏廣場、游步道、籃球場等村民喜愛的休閑空間,同時運用馬頭墻、小青瓦等元素改造農房外立面,打造浙西民居。
“打造鄉(xiāng)村大花園,若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推進,可能需好幾年時間。農房綜合整治助力我們‘快道超車’,讓村民過上了有品質的生活。”村支書汪增富說,眼下,村里正計劃對留存的17棟明清古建筑進行修繕保護,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產業(yè),壯大集體經濟。
“這正是農房整治行動的下篇文章。”張金華認為,前期重構農民建房服務體系、農村風貌體系,旨在將錯配的資源扭轉過來。眼下,隨著“一戶多宅”整治完成,他們的重心將轉到構建資源轉化利用體系,著力將低配的資源激活,為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空間。
嘗試早已開始。雙戴村里,因為縣里鼓勵“村集體收儲有保留利用價值的‘一戶多宅’農房”等政策,曾玉香一家有了全新的選擇:將黃泥房交由村集體統(tǒng)一收儲,再到村集聚點建新房,或者用宅基地換住房,到縣城農民集聚安置小區(qū)申請一套安置房。“老房子回收能拿近兩萬元,加上每人4000元的搬遷補貼,經濟壓力小了不少。”曾玉香說。
柯城區(qū)也正加快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采取出租、合作、合資等方式引入工商資本,激活閑置資源。今年1月,鄭金榮等9戶九華鄉(xiāng)新宅村農戶拿到農村宅基地資格權、使用權證書,成了衢州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有了這些,我可以放心地把房子租出去。”鄭金榮告訴記者,他和妻子長期在外打工,兒子在杭州讀大學,村里房子全年居住時間不超過20天,拿到證書當天,他就毫不猶豫簽下了協(xié)議,將使用權證書交給上海鄉(xiāng)伴文旅集團,由他們統(tǒng)一打造成民宿,“裝修不用花一分錢,每年還能拿5萬多元租金和分紅,劃算!”鄭金榮說。
目前,上海鄉(xiāng)伴文旅集團已投資800多萬元,租下新宅村10棟農居的空置房間,改造成風格時尚的31個房間、100個床位,進行統(tǒng)一經營管理,并帶動村民為住客提供原生態(tài)農產品、餐飲服務。
10棟農房,體量雖不大,意義卻很大。長期以來,雜亂的、難看的、被閑置的農房經過整治與改造,成了重要的風景和資產,也正在撬動鄉(xiāng)村環(huán)境變遷與產業(yè)升級。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jiān):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