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頻道3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逸群 通訊員 江萍)“遠處重巒疊嶂,近處碧水盈盈。”初春時節的臨安,就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江南畫卷。
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又一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生態,是臨安最可貴的資源。臨安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1.93%,位列杭州市區縣(市)首位,其中臨安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已超過86.2%;臨安還是杭嘉湖地區重要的優質水源供給地,保障著下游200多萬百姓的飲水安全。
如何保護好綠水青山,促進長三角生態發展?臨安發揮浙西生態大屏障優勢,以綠色發展,做好“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文章,促進生態、產業、人文和諧發展。
嚴守生態紅線
保護美好“綠色家園”
綠色是臨安西部地區的底色和價值。這里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省級著名風景區——大明山風景區,也是太湖源和錢塘江兩大水系的源頭。
皖浙交界處的臨安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787米的大山孕育了奇花異草、名禽殊獸。這里是華南梅花鹿、黑麂、白頸長尾雉、東方白鸛等眾多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庇護所,還在全球首次發現了虎耳草狀景天、清涼峰卷耳、清涼峰薹草、浙江薹草4個植物新種……
1996年,臨安將龍塘山毗連的千頃塘野生梅花鹿區域和順溪塢珍稀瀕危植物豐富區域合并建立浙江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并于1998年8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1999年起,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山上設立了3個中心保護站,并設置保護區和生態繁衍基地。為了免受外界打擾,清涼峰保護區還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個生態警務室,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守住生態紅線,就是守住未來和希望。清涼峰下,成千上萬塊巨石如飛瀑貫穿整個百丈村,不少外地商人出高價購買,都被村民婉言謝絕。現在,這些山石一年能吸引至少3萬名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和農產品銷售。
上世紀80年代,臨安西部開始實施極嚴格的封山育林政策,對已遭到破壞的重點區域,禁止墾荒、放牧、砍柴。昌化鎮孫家村實行林權改革,提出了封山育林兩萬畝,大力發展生態林和建材林,造福子孫后代,并制定了嚴格的村規民約。
30多年過去,許多村規民約都進行過調整,唯獨封山育林條約沒有動。這些年,村里還在村道兩側增加了7000余畝生態林。村里的生態林和建材林由此得到了保護,良好的生態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為浙西的一道生態屏障,臨安始終牢牢守住生態紅線。臨安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曾有不少企業、工廠想要入駐,卻都因不符合生態要求被拒絕。在當地政府看來,發展綠色產業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近年來,臨安開展了鐵拳執法系列活動,在湍口、河橋、昌化、島石、龍崗、清涼峰等地,嚴厲打擊盜采野生林木、非法采石挖砂等破壞環境行為。
同時,還進一步完善與公檢法聯動機制,探索建立了公安局駐環保局警務室、環境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辦公室、檢察院駐環保局檢察官辦公室。
“強化環保督察和生態監管,臨安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護好源頭活水、萬頃林海,全面拉高生態文明建設標桿。”臨安區主要負責人說。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紛至沓來。西部地區的於潛、湍口入選省森林城鎮。
2018年,藍天白云常駐臨安,全年324天空氣質量優良,PM2.5濃度同比下降11.1%;生態環境優勢持續鞏固,四個出境斷面水質均達Ⅱ類以上。
綠美促富
電商+全域景區化釋放生態紅利
優良的生態環境,培育了優質的綠色山貨與農產品。如何讓這些綠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城市的千家萬戶?
白牛村,地處臨安西部的昌化鎮。憑借原產地優勢,白牛村從2007年開始,通過淘寶銷售山核桃,并在十年時間里,實現了銷量從100萬元到3.5億元的爆發式增長,被譽為“中國電商第一村”。
如今,白牛村的山核桃網銷額可占臨安全區農產品網銷額的1/10。村里1500名村民開出68家淘寶店,去年人均年收入達33500元。他們的農產品,已走出中國,銷往日本、歐洲及北美地區……
茶葉、筍干、山核桃、小香薯……依托好環境打出綠色好牌子,臨安的電商做得風生水起。通過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成為“網紅”。據統計,2018年臨安電子商務網絡零售額達59億元,到2020年底,臨安為自己定下了78億元的目標。
綠色產業還吸引人才回鄉。在白牛村現有的兩家技術服務公司、60多家電商,近500名從業人員中,80%受過高等教育。
如今,一個更有想象力的綠色產業規劃出臺了:依托“淘寶第一村”的“白牛效應”,臨安將重點打造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相融合的電商小鎮——白牛電商小鎮。
白牛電商小鎮將跳出白牛村建小鎮,以產業為核心,以昌化鎮為“鳳頭”,以湍口、河橋為“旅游翼”,以龍崗、清涼峰、島石為“生產翼”,合力打造農商旅融合的電商小鎮。“小鎮將以點帶面,帶動整個區域乃至全區電商產業的發展。”臨安區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除了電商產業,全域景區化更成為臨安推進“綠水青山”向“金水銀山”轉化的重要路徑。
“推進全域景區化,把臨安全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近兩年來,隨著環境資源優化整合,臨安農家樂四面開花,還涌現了一批品質好、價格優的高端民宿。
“既要促使精品民宿向提升內涵品質和集群品牌方向發展,也不放棄面廣量大的農家樂,做好農家樂升級版文章。”臨安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陳偉宏說。
放眼長三角大區域,臨安高標準建設鄉村游升級版。一方面,區里引導民宿延伸產業鏈,通過美食、特色伴手禮等,提高民宿“豐滿度”;另一方面,在農家樂的發展上,臨安提出三年時間每年培育20家農家樂升級版示范戶,給予20萬元到30萬元的補助。
如今,近100家民宿、1218家農家樂隱匿在臨安3000多平方公里的山水中。
從頂層設計出發,臨安還在不斷整合資源。清涼峰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姚珂說,隨著清涼峰省級旅游度假區的授牌落戶,旅游資源不斷整合優化,一舉打破了過去一段時間十幾個景點小而散的業態格局。等待他們的,是位于長三角主要城市,1.7億人口紅利的巨大客源市場。
2018年,臨安旅游接待總量1665.37萬人次,同比增加13.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2.62億元,同比增加17.48%。
富美共進
生態人文相得益彰
臨安西北部的昌西地區和昌北地區,是浙皖兩省交界地,這里群山連綿,溝壑縱橫,也是浙西生態屏障的關鍵地區。
這里是千年徽杭古道的必經之處,見證著徽商奔向滬杭、奔向長三角的歷史足跡,也是臨安人文歷史淵藪發源之地。
近年來,借著小城鎮綜合整治的“東風”,清涼峰鎮、昌化鎮通過省級達標考核驗收,湍口鎮、河橋鎮獲評省級樣板鎮……眾多小鎮成為臨安大花園里的重要節點,文化美成為其中最亮的一抹色彩。
“規劃中,我們注重挖掘、提升產業、民俗、非遺等文化,打造有底蘊的節點、有內涵的院落、有記憶的街道和有故事的小鎮。”臨安鎮治辦副主任朱明華介紹。
“故鄉是看得見的鄉愁”,臨安還從公路入手,建設美麗公路。臨安區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說,他們將沿途的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重拾整理,與優美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趣。
昌文線上,昌化水燈、放排人家、饅頭迎客、獅舞迎豐、知青橋等文化記憶被一一“搬”到了公路邊;杭徽古道精品線,一頭連著黑白徽州,一頭連著煙雨杭州。“一線一品、各具特色”的美麗公路,彰顯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生態是最濃重的底色,人文是底色上最靚麗的色彩。近年來,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村落景區打造、美麗公路建設,臨安共打造了18個主題公園、50余個精品節點,形成了區鎮村三級“文化地標”。區圖書館、文化館、區文體會展中心相繼投入使用;鎮街綜合文化站、圖書分館已實現全覆蓋;村子里持續深入建設文化禮堂,破解文化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難題。
守好這道浙西屏障,臨安將繼續擔當起涵養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杭州西部生態功能的職責!
走好生態美、產業美、人文美的發展之路,是打造美麗幸福新臨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追求!
彰顯長三角都市圈中獨特的生態優勢,堅持綠色發展道路,臨安將為杭州建設美麗中國樣本、打造世界名城,為浙江、長三角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