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水磨鎮旅游振興 資料圖片
湖面如鏡,銀杏倒映,石板街幽長,古碉樓比肩……初遇這座洋溢羌藏風情的小城,人們會流連其中,難以忘懷。很難想象,這里以前竟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污染嚴重的川西小鎮。
十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讓水磨鎮受災嚴重——全鎮沒有一座完好無損的民房,沒有一條完好無損的道路,沒有一處完好無損的公共設施,近兩萬人受災。危急關頭,全國上下同心協力,救災復產。廣東省佛山市負責對口援建水磨鎮,經過兩年奮力拼搏,提前完成援建任務。水磨鎮被聯合國人居署授予“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獎。
10年飛逝,“水磨”巨變,一躍成為國家5A景區。把災后重建、精準脫貧、綠色發展融為一體的創新模式,不僅加快自身的趕超與蝶變,也為各地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
變原地“起立”為發展“起跳”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恢復重建,二是創新發展。相對而言,后者更難。四川省迎難而上,抓住災后重建機遇,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把原地“起立”變為發展“起跳”。
這與佛山對口支援災后重建工作組想法不謀而合。工作組抵達水磨鎮之后,沒有匆忙啟動援建項目,而是花了7個月時間,深入調研、科學規劃、重新定位。然而,救災如救火,時間不等人,工作組面臨多方壓力。一位參加過援建的老工作隊員告訴記者:“我們只有一個念頭:寧可丟掉烏紗帽,也要找準新路徑,讓可持續發展新水磨在地震廢墟上崛起!”
援建組調查發現,水磨鎮西向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中心相距甚遠,但東向卻與四川省會成都聯系密切,具有一定區位優勢。只要設法融入成都經濟圈,水磨鎮可以接受中國經濟第四極的輻射,實現城鎮化跨越式發展。
“災后重建是背水一戰,也關系到發展模式選擇?!彼拇ㄊ×謽I廳黨組書記劉宏葆當年曾任佛山援建水磨災后重建工作組組長。他回憶說:“不能只考慮眼前、圖省事,要跳出水磨,著眼轉型,注重規劃,追求卓越,主動融入成都經濟圈,打造濱湖山地特色小鎮?!?/p>
新定位明確之后,水磨鎮災后重建思路就清晰起來——工業外遷,“騰籠換鳥”。全鎮關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小企業,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產業,換道超車,綠色崛起,走創新發展之路,打造獨具魅力的成都“后花園”。
為此,水磨開災區重建之先河,面向全國招標規劃方案,制定總設計師負責制,把總體布局、城市總體形態設計、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全部交由總設計師負責,確保整體設計合理、協調、美觀。
污染小鎮變為生態新城
水磨鎮抓住文化與生態兩條脈絡,培育文旅、休閑、教育產業。水磨鎮位于汶川南部山區,是藏、羌、回、彝、漢等多民族聚居地,人文景觀眾多,歷史底蘊深厚,水磨老街還是茶馬古道重要一段。水磨精心謀劃,修建禪壽老街、羌族碉樓等景點,擦亮文化品牌。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水磨下力氣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健全教育鏈條。阿壩師范學院整體搬遷過來,讓水磨實現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成為具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完整教育體系的鄉鎮。
山清水秀是水磨鎮另一生態優勢。水磨群山環繞,與九寨溝、青城山、臥龍等著名旅游景點為鄰,屬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圈,還是遠近聞名的“長壽之鄉”。因此,水磨制定規劃時,精心設計湖、山、亭、閣等景點,竭力使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強化旅游資源的深度與韻味。
為了建造“水磨羌城”景點,施工隊員對每根鋼筋嚴格把關,對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把寶貴的援建資金用在刀刃上。整個項目建設只花了100天,但是前期風貌改造卻精雕細琢達5個月。
如今,西羌匯、羌城、春風閣、萬年臺、壽溪湖等成了水磨鎮風光旖旎的獨特景點。身臨其境,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
生態環境修復也帶動了生態農業蓬勃發展,推動傳統農業走向現代服務業。水磨幾乎家家有民俗酒店,戶戶有商鋪,發展羌牙茶、紅心獼猴桃、山地豬、紅豆杉、藏藥等特色產業,摩托車、小汽車成為家庭“標配”。
“不走老路,不無中生有?!彼ヒ陨剿鷳B為載體,以本土文化為靈魂,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抓住災后重建契機,實現了華麗轉身,變成生態新城、西羌名鎮,被譽為“西部桃源”。
專家認為,水磨災后重建,重視本土文化,發揮比較優勢,而且不停留于復活傳統,而是讓文化遺產存活在當下,倡導生產性傳承與差異化發展,讓隨時面臨消逝的人文基因重放異彩,賦予水磨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張力。
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環
災后重建之初,群眾急于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對長遠發展規劃不太理解。援建隊員與當地干部耐心做工作,還組織居民代表去外地考察,親身感受文化旅游的魅力。
與此同時,水磨鎮優先啟動民生工程,處處為災區著想,為群眾分憂。通過科學規劃,水磨鎮區2000多人口,每戶均分到一套住房、一個商鋪。水磨還請來專家,有針對性地開展鄉村旅游培訓,舉辦現代城市文明與城鎮管理專題講座,拓寬經營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老人村飯店的經營者應堂輝響應政府號召,第一個辭職回古街開飯館。從最初10張餐桌到現在一層餐廳、兩層店鋪,還在籌建民宿,生意越來越旺。應堂輝自豪地介紹:“旅游旺季,飯館一天收入可以過萬?!?/p>
水磨建設者以真誠與愛心,贏得了群眾理解與支持,整合起各方資源,創造了“水磨速度”。災后重建不到1年,水磨居民喝上了干凈自來水,告別了千百年來飲用不衛生溪水的歷史。
“磨刀不誤砍柴工?!彼デ捌谝巹澔ㄙM了大量時間,但在當地群眾的大力配合下,拆遷工程事半功倍,建設速度后來居上,而且工程質量一點也沒降低。水磨中學校長董毅祥對此贊不絕口:“我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漂亮的校舍,就像五星級賓館。至今想起來還激動不已!”
激活群眾內生動力,凝聚共建共享合力,水磨“脫胎換骨”,經濟發展速度快質量高,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環。目前,水磨是阿壩州人口最多、接待游客最多的鄉鎮,年旅游收入6個多億。水磨還集結展銷阿壩州13個縣的農特產品,形成永不落幕的博覽會,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漫步水磨禪壽老街,兩旁300多家商鋪一家挨一家,擺滿了土特產、工藝品。服務員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滿面笑容,招呼游客。去年“五一”假期,僅有300多戶人家的水磨鎮一下涌入10多萬游客,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一位飯店服務員說:“菜端出去馬上就被客人搶著買走了!”
水磨老街盡頭,有一處視野開闊的文化休閑廣場,中央是一坐“萬年臺”。拾級而上,擋墻鑲嵌“大愛無疆”4個大字,旁邊鐫刻《水磨災后重建紀念碑》,三三兩兩的游客駐足觀摩,拍照留念。
“一鋪養三代。我們開鋪子,搞旅游,日子越過越好。”水磨社區主任姚正春說:“我們努力建設美好家園,也是對地震遇難親人的最好告慰?!?/p>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