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氣溫走高,天氣晴朗。走進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內部明亮通透,采光中庭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這里內部呈回字形結構,每個辦公室都開著窗,一陣風吹過,倍感溫暖和煦。
樓頂的綠植不僅可以讓整座大樓冬暖夏涼,還能收集海濱地區珍貴的淡水資源。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行政服務中心內部采用中庭設計,夏天將辦公室門窗打開,就可以自然通風。
規劃
這座大樓總建筑面積4.49萬平方米,作為多層庭院式建筑群體,于2011年11月通過國家綠色建筑二星級設計標識評審,成為臺州首個通過國家綠色建筑申報的項目。
事實上,推進綠色建筑工作,我市一直走在前列。
2017年6月7日,市府辦印發了《臺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2016-2025年)》,我市成為全國首個完成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編制的城市。《規劃》明確了我市綠色建筑和建筑工業化的定位——浙江省推廣綠色建筑發展的重點城市。
在這份規劃中,對于民用建筑以及公用建筑的標準都做了具體要求,明確“在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一星級綠色建筑強制性標準建設,實現綠色建筑全覆蓋;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政府投資的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強制性標準進行建設”。
所謂的綠色建筑,是指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并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
綠化
雖然已經調離了崗位,原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建設局副局長應永祥回憶起大樓的建造過程,仍然歷歷在目。從2012年開工建設到2015年投入運行的三年時間里,從考察到實施,應永祥全程參與。大樓最后以92分的高分通過評審,是當年浙江省僅有的兩家之一。評審的細則有18個大項,100多個單項,應永祥說,通過這樣的評審很不容易,許多細節都需要體現“綠色”的概念,比如照明,走廊燈的間距要求四米間隔,而不是傳統的兩米,并采用聲控與光控相結合的設計理念。
這座“綠色大樓”還有什么奧妙?應永祥介紹,建筑主要采用了中庭自然采光、被動式通風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技術、屋頂綠化技術等綠色環保型技術。
從他的辦公室看出去,能看到裙樓的樓頂,平整的頂部大部分被綠植覆蓋,四周有收集雨水的下水裝置。
應永祥介紹,行政服務中心建筑群體的屋頂,綠化面積占七成以上,以種植佛甲草為主,可以降低頂層屋面對辦公空間的熱輻射,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另外,建筑物的屋頂綠化對周圍氣溫有調節作用,室內氣溫降低幅度可達0.5℃至4℃,而建筑物周圍環境的氣溫降低幅度可達1℃。樓頂四周的雨水收集裝置能夠大量收集雨水,對于建在灘涂上的行政服務中心來說,淡水資源十分稀缺,而收集的雨水經過凈化后,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用水。
除了屋頂有透水設計,室外地面停車場大部分采用鏤空植草磚和室外透水地面,其收集水經過處理后用于綠化灌溉以及景觀補水。雨水回收的功能不止于此,從大環境來說,它能減少地表徑流,減輕排水系統負荷,幫助涵養城市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對于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調節微氣候有明顯效果。
節能
除了外部設計極具綠色環保的特點,大樓內部的格局也十分節能。
大樓采用中庭結合玻璃頂棚的方式,采光庭院和回形走廊的設計格局,大大增加了自然采光。室內中庭上空設置采光通風天窗,構成被動式通風系統,改善了室內的空氣。
據悉,實現自然采光后,每年可節約照明用電約13708度。除了能節約能源之外,自然采光系統有著更為重要的優勢。應永祥說,人眼在自然環境中辨認能力強,舒適度好,不易引起視覺疲勞,有利于視力健康;通過自然采光的亮度強弱變化、光影的移動,在室內工作的人們可以感知晝夜的更替和四季的循環。
在能源使用方面,群樓采用太陽能和空氣能相結合的熱水系統,主要以太陽能為主,在光照不足的冬天,采用空氣能作為補充。太陽能熱水投資成本相對較小,且回收期短,不僅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收回成本,而且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環境效益顯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