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車經過星光街,沈金華都會忍不住往星火苑那邊多看幾眼,那里曾經是他一家子生活了將近30年的地方。原先矗立在那里的一幢幢民房早已于半年前告別了“臟亂差”被拆除。在他的手機里,還保存著一段自家房子的影像,在騰空拆除前,這幢4層樓的房子,他里里外外拍了個遍,于他而言,雖然對這幢1988年時親手建造的房子萬分不舍,但作為時代發展大潮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為了過上高質量的體面生活,他愿意為這里的城中村改造打好“前哨戰”,做好等待美好來臨前的“陣痛”準備。
城中村改造是加速城市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余杭區當前全面鋪開“美麗余杭”建設十大專項之一。這些城中村原先偏居一隅或夾雜在城市中,在城市版圖擴張和轉型發展的機遇下,它們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騰出新空間,改出新天地,每一個城中村的簽約清零,都意味著那里將徹底告別舊格局,開啟一幅城市化發展新藍圖。
據了解,2017年余杭區城中村征遷完成拆遷7470戶、征地44100余畝。
破而后立 向城中村要發展空間
城中村改造關系到城市轉型和民生改善,不僅是一場新舊板塊的博弈,也是推進經濟轉軌、社會轉變、城市轉型的著力點,更是造就城市發展新動能、建設現代都市新余杭的重要抓手。余杭站在建設高品質大都市新區的高度推進城中村改造,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布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開放的姿態主動融入主城發展。
1月9日下午5時30分,杭州地鐵4號線一期南段“接軌”北上開通試運行。規劃中,地鐵4號線二期還將一路北上直到紫金港路站。而良渚街道小洋壩村所在地靠近良運路和杭行路的交叉口,正好是規劃的地鐵4號線和10號線的換乘站杭行路站。
過去的小洋壩村,各種電線亂拉不說,環境衛生也堪憂。今年,該村完成12個村民小組、547戶農戶的拆遷工作,昔日的小村莊,即將變成良渚新城的核心區。這里將結合地鐵建設,發展地上和地下空間,打造一個成熟的商業綜合體。重點規劃旗艦版商業體萬象城、甲級地標寫字樓“華潤大廈”等項目。良運路和莫干山路附近,將會是規劃地鐵4號線勾陽路站,這里將會建設一座文化體育中心,它和東側的商業綜合體之間,會通過廊道連通,地下則是通過地下行車環道聯系。
征遷,正在余杭大地勢如破竹地開展,但此番“破”,將讓百姓看到的是,一幢幢嶄新的安置房在這里拔地而起,一個個高起點的產業項目使這里成為產城人融合的新高地。
2017年11月18日凌晨1點,隨著何母橋村十組最后一戶征遷戶在征遷協議上簽字,閑林街道水鄉濕地綜合保護項目一期(金融島)項目的135戶征遷戶全部順利完成簽約。根據規劃,水鄉綜合保護利用工程積極探索杭州未來科技城轉段發展新動力,圍繞五常濕地區塊,立足自然生態本底,發揮地區產業優勢,打造城市中的溫馨公園、公園里的金融產業,讓城市與濕地共融共生,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國際化”的城市生活。
創新安置 贏得“以人為本”的點贊
就在2018年元旦前夕,南苑街道西安社區209戶回遷安置家庭經過公開搖號、確認等環節,獲得434套新房,趕在春節前結束了在外過渡的生活。新房安置在星河南路“水汀人家”小區內,共有12幢17層高樓。“小區配套有地下車庫、小廣場,比原來村里的環境好多了。”早在拿房之前,王大媽就到新小區里把角角落落看了個遍。
今年,胡先生一家住進了一間特殊的新房——“子母套”。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單元樓為兩梯一戶,可以把緊挨著的一大一小兩套房子部分打通,既能有私密空間,也能方便一家人走動。胡先生夫妻倆住在160平方米的大房子,一旁80平方米的小套留給女兒住。裝修時,他們改造了小套的廚房,并把兩戶陽臺打通,“大門還是獨立的兩個,一家人吃飯可在一起。”
這是崇賢街道在安置房的戶型上給村民的一個驚喜。陸家橋新苑在主力戶型設計上貼心推出了“子母套”,即160平方米的邊套加80平方米的中間套打包,成為一戶人家,解決了一家人分開住彼此照應不方便的難題。
余杭城中村改造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行“政府主導、規劃引領、整村拆除、安置優先”原則,積極推行“1+X”安置方式,力爭貨幣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同時大力開展村級留用地改革,從留地開發向折價持有物業轉變,全區重點開發區域范圍內村級留用地統一實行額度折貨幣換房產模式安置。
倉前街道葛巷村60畝留用地置換29000多平方米房產后,每年租金收益1155萬元,每兩年收益遞增5%,穩定的租金收益保障了村級經濟穩定持續發展,每戶村民每年新增3千多元的經濟收入,實現留用地“正效益”最大化。“從2015年開始,村里通過收購、建造廠房出租,去年增加1100多萬元租金收入;2017年8月底農貿綜合市場竣工,今年租金收益將有3000萬元。”葛巷村黨委書記駱國華表示。
“村里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非常人性化。”沈金華告訴記者,街道設置了多種安置方案,可以自由自愿選擇。他家拆遷房子有700平方米,就選了多戶多聯的安置方式。他還告訴記者,原先村里外來人口多,管理混亂,小車進出也不方便,加上房子老舊,整日提心吊膽,政府的拆遷剛好滿足了心愿,所以他毫不猶豫地簽約騰空。雖然一年租金上會損失,但他覺得可以換來更好更高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環境,值得。
“陽光模式” 拼出征遷新速度
城中村改造,就是布起一盤大棋,戰局不斷推進,伴隨著破舊立新勢必跟隨著傷筋動骨的痛楚。面對艱巨迫切的征遷工作,余杭建立區領導領銜包干、牽頭單位協調推進、實施單位具體落實的“三位一體”工作領銜機制,同時,鎮街各級干部奔走在拆遷工作一線,在全區掀起一股“比武練兵”的熱潮,大力營造比干勁、比業績、比水平的氛圍。
隨著閑林街道華豐社區11組的最后1戶征遷戶在征遷協議上簽字,涉及閑林街道良睦路及規劃多高層安置點項目征簽工作順利完成。49小時,創下閑林征遷“新速度”的背后,是一切敢曬之于眾的“陽光征遷”。據了解,此次征遷涉及華豐社區11組、12組共68戶村民,征地面積約200畝。將矛盾化解在前,是閑林街道征遷辦的工作思路,街道在力爭“問題不過夜”的基礎上,逐門逐戶地和群眾聊天談心,幫他們算清政策賬、獎勵賬和長遠賬。“每一戶都至少跑了五六次,將墻院內的附屬物都一一記在了本子上,回來后會商研判。前段時間總是下雨,下村測量回來,泥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渾身濕透。”街道征遷辦工作人員陶忠勤說,“幾輪反復核實下來,最終的補償價格更趨合理,村民們也就更加信任、認可我們的工作,集中簽約的時候自然事半功倍。”
城中村改造能否得民心,關鍵在于公正公平。在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的前提下,余杭區實行“一村一策一方案”,改造信息全方位公開。各村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征求村民意見,舊村改造片區規劃、安置房樓座效果圖進行公示。堅持陽光征遷,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嚴格工作程序、補償標準和政策界限,不開“新口子”、不留后遺癥,防止出現“時間差帶來價格差”問題,確保“先簽不吃虧、后簽不沾光”。良渚街道運河村堅持“一口價”簽約,該村20組70戶村民一天簽約完畢,也創造了新時期的“良渚速度”。
記者手記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之城。這座城,既要有顏值,不能臟亂差,更要有內在,宜居又興業。點多面廣的城中村,是制約余杭發展的“瓶頸”,在破舊立新的大旗之下,讓它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代之以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城市產業功能的完善,這是余杭城中村改造的出發點與最終落腳點。
城中村改造是農村向城市轉型的陣痛期,老舊的村莊、無序的村道,在這里將成過去,諸多農戶的征遷,為余杭發展騰出寶貴的空間。“行百里者半九十”。集合力量,爬過一坡,再邁一坎。幾年之后,一個個從城中村改造中崛起的現代化都市生活片區,會以其獨有的氣質和特色,成為余杭城市發展中的靚麗風景,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