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掩映下的余杭塘河 倪明偉/攝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是余光中的鄉愁,對身處江南水鄉的余杭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俯瞰余杭,河網密布,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鎮街級以上河道983條,區級及以上河道57條,包括省級河道2條、市級河道3條,還有數不清的小微水體,構成一幅幅小橋流水、槳聲燈影的美麗剪影。
2014年1月23日,余杭提出“抓治水就是促轉型,抓治水就是惠民生”。守護一汪清泉,留住“鄉音無改”,成了余杭區所有治水人的共同目標。
腳下悄然鋪開“環保網”
“污水零直排”步入2.0時代
“治水一天做不成,卻一天都不能停。”區“五水共治”辦副主任、區林水局副局長舒賢龍說,他參與治水工作已有三年時間,親歷并見證了余杭區“五水共治”工作的扎實推進與穩步前進。
他口中“一天做不成”的工作之一,就是截污納管。“推進雨污分流工作是全區治水的重要內容之一,特別對城區治水尤為關鍵。”舒賢龍說,截污納管后,不僅能減少城市河道污染,還能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質量。
喬司街道有條月牙河,名字聽起來很美麗,但水環境卻差強人意。“以前糞坑的水都直接往這里排,我們都不往這邊走。”月牙河全場3.68公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河段都在喬司街道,流經多個村落,其中之一就是三角村。說起以前的月牙河,三角村村民老宋不自覺地皺起了眉頭。
現在,喬司街道境內的截污納管工程已經全部完成,并通過征遷、拆違,以及每周兩次對河道進行配水等工作,月牙河水質已得到明顯改善,受益農戶1000多戶。“水比以前好很多,周圍雜草也沒有了,看著都舒服。”說起現在的月牙河,老宋笑彎了眼。
“什么水進什么管子,治水才能真正有效。”仁和街道治水辦工作人員說,按照污水類型深入推進截污納管工作,街道完成了東塘、云會兩個片區的截污納管更新改造整治工程,并同步推進餐飲行業油污廢水治理,效果顯著。以普寧村為例,該村截污納管率達到100%,村里的生活污水經由濾池處理后,排出的污水達到國家1級B類標準,村民馬佳高興地說:“夏天的時候,小溝小渠都能看見小魚小蝦了。”
月牙河、普寧村都是我區截污納管工作推進的縮影。記者從區“五水共治”辦了解到,2017年,我區完成新增污水收集管網22公里,全面推進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整治工程,老城鎮區域未截污納管區塊開工13項。全區共有雨污合流整治項目2242個,已開工項目2215個,開工率98.8%;已完工項目2131個,完工率95%。
“不僅鋪設管網,也啟動并推進后續監管工作。”舒賢龍說,余杭的“污水零直排”工作已經步入“2.0時代”。2017年,區治水辦通過對納管范圍內約4190家排水戶(區塊)開展拉網式排查工作,確定雨污合流問題整改清單2081家,累計發現問題17296個,按照市政管網、住宅小區(六小行業)、企事業單位的不同分類施策,嚴格制定全區雨污分流工作驗收規程,確保驗收工作有序進行。
另一個“2.0時代”特色,是余杭在全市率先建立“三色預警”機制,借助杭州市河道水質管理平臺APP,通過河長巡河時對水質的監測,及時了解河道水質狀況,定期開展污水管網排查,并對問題在期限內整改完畢,實現雨污合流治理精確到位。該做法獲得省市肯定,并在杭州市作為經驗加以推廣。
“河長制”到“河長治”
形成全民治水新格局
治水一天都不能停。作為全面深化“五水共治”三步走的關鍵年份,2017年,余杭的水環境工作實現從“制”向“治”的重大轉變。這一巨大轉變的推動力,正是來自沈曉鋒、胡金林、岑雯、施炳德等為代表的河長們。
跑遍街道所有河道、小微水體,翻遍工作臺賬,學習各類政策文件,高溫下雨,想找到星橋街道“五水共治”辦副主任沈曉鋒,只能先電話聯系,辦公室是休息站,每條河流、每個小微水體旁邊才是他的工作場地。
東湖街道紅豐社區胡石罅自然村6組小組長胡金林,自掏腰包買打撈船、網兜等。他堅持三年,將村頭的一個臭池塘變成了精致美觀的生態景觀池。
每天買菜、鍛煉的時候,閑林街道施橋河的“民間河長”岑雯都會舍近求遠,往施橋河邊繞一下,有垃圾就撿,發現河面不干凈,就用手機拍下,上傳到街道“五水共治”平臺。
最近下雨天多,徑山鎮小古城村村民施炳德連著幾天趕在天亮前,穿著救生衣去下錢家藕塘打撈水面的落葉。擔任這個池塘的保潔員以來,他每天都會在池塘邊巡視兩次甚至以上,有問題及時上報解決。
2017年,為了進一步明確健全組織體系和職責,我區建立分級分段的“區—鎮街—村社”三級河長體系。區“五水共治”辦設立河長制辦公室,并在重點區域河道設置“民間河長”,協助河長開展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區在2017年先試先行,以小微水體網格化管理為抓手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塘棲鎮按照“全面排、突擊清、分層管”的九字方針,重現丁山湖的清澈水質,成為塘棲正在打造的旅游中軸線的明珠,不僅提高周邊百姓的生活環境品質,更吸引游客無數。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目前,我區擁有684名河長、206名河道警長、582名民間河長、5000多名巡河志愿者,60000余名黨員干部,他們猶如一張網,將全區982條河道、2440個池塘、138條溝渠納入在他們的“保護圈”,真正實現全區“池池有人管,渠渠有人看”的目標。
為了解決水質反彈,2017年,我區開始從“河長制”向“河長治”延伸,由“行業管理”向“全民管理”轉化,由“發號施令”向“服務引領”拓展,上百支巾幗護河隊、“河小二”護河青年突擊隊、“護河巡河”職工先鋒隊活躍在護河第一線。
記者手記
2017年7月,我區3個區控及以上劣V類斷面(市控保障橋、區控星橋攔河壩、區控臨平大橋)通過省、市剿劣驗收審查,順利“銷號”;10月,215個劣V類水體通過杭州市整體驗收;11月,余杭區作為杭州市的驗收點,通過省級剿劣驗收……
與此同時,我區“五水共治”群眾滿意度測評成績,2017年比2016年又進一步。從“清三河”轉變為“剿滅劣V類”,再到深入推行“河長制”,余杭的治水目標、治水重點在不斷變化,治水要求在不斷提升,然而,治水人初心不改,始終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與感受放在第一位,夜以繼日治出一片活水源流、清河繞人家的優美圖景。
此時此刻,走在余杭這片美麗的熱土上,山明水凈一如往昔,余杭人的鄉愁也一如往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