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物收獲后,如何處理秸稈曾是令廣大農戶頭疼的一個問題。受農村勞動力缺乏、燃氣及廚房電器的普遍使用、農戶環保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一些農戶為圖省事,索性在田里就地焚燒秸稈。
2016年5月1日,《嘉興市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條例》正式頒布實施,使桐鄉這項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桐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秸稈露天禁燒工作,堅持“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兩手抓,下定秸稈“零焚燒”的決心,唱好秸稈露天禁燒“堵”這臺大戲,同時做好秸稈綜合利用“疏”這篇大文章,圓滿實現了桐鄉在G20峰會期間及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不燃一把火,不冒一處煙”的目標。
據桐鄉市農經局農業資源管理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桐鄉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已經逐步探索并形成了秸稈肥料化—切碎還田、秸稈飼料化—湖羊養殖、秸稈原料化—草繩編織、秸稈基料化—食用菌栽培、秸稈凈濾化—消納生豬糞便這五大綜合利用模式。
“秸稈肥料化—切碎(深耕)還田”模式
秸稈機械化切碎、深耕還田是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近日,記者來到桐鄉市稻麥秸稈全量還田千畝示范區——石門鎮春麗橋村,只見1100多畝稻麥秸稈通過農機可以一次性完成小麥切割喂入、脫離清選、收集裝箱、秸稈切碎還田等工序,收割機所過之處,留下一片片覆蓋了秸稈碎末的農田。位于桐鄉市崇福鎮聯豐村的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一臺收割機剛把一畝田的水稻收割好,另一臺二次割刀收割機緊隨其后,在它的作業下,露在外面的十多厘米的秸稈被連根翻入泥中,得以深耕還田。
“秸稈—湖羊—(羊糞)肥田”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水稻、茭白、杭白菊等秸稈除了新鮮直接喂養外,還將秸稈經過氨化處理后轉化為易吸收、高營養、適口性好的湖羊飼料,然后生成羊糞還田,形成了“秸稈—飼料—牲畜—肥料—糧食(茭白)”的良性循環。
湖羊是農業廢棄物的“清道夫”,湖羊需要喂飼青草料,但冬季飼料的缺乏影響了湖羊飼養的規模化發展。在桐鄉市烏鎮鎮南王村運北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茭白秸稈經由機器碾成了粉末狀,碎屑經過糖化青貯發酵,一兩年都能保持碧綠的顏色,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喂羊。
該合作社將萬畝董家茭白基地秸稈轉化為萬頭湖羊飼料,給茭農每畝增加了700元左右的收入。同時,羊吃了茭白飼料所產生的羊糞是高質量的有機肥,賣給糧(茭)農又能用來肥地。這就實現了合作社、糧(茭)農、生態環境三者的共贏局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桐鄉市120多家規模湖羊養殖場(戶),一年可消耗秸稈3.7萬噸。
“秸稈—草繩(紙筋)”加工模式
在桐鄉市高橋街道龍南村、崇福鎮灣里村、留良村一帶,農民把稻草加工成草繩、草簾、紙筋。僅拿草繩來說,由于它的柔韌性和彈性都很好,可廣泛應用于產品捆扎和機械、陶瓷、大理石等物品的包裝,草繩越來越俏銷,在城市綠化建設方面大派用場,產品遠銷江蘇、安徽等地,成為帶動一方致富的綠色產業。目前全市已有上千戶農戶從事草繩加工,有搓繩機300多臺,稻草紙筋加工單位5家,每年可消耗稻草2.5萬噸左右。龍南村還成立了草繩編織專業合作社,為草繩加工農戶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服務平臺,發展秸稈傳統加工產業。
高橋街道農民甚至用秸稈加工成稻草人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品,秸稈加工工藝既陶冶農民藝術情操,發揚質樸農耕文化,又可以帶動區域旅游經濟,還為農閑時期的勞動力找到了用武之地,優化了農民收入結構。
“秸稈—食用菌—糧(桑)”循環利用模式
以水稻、大小麥秸稈和桑枝條作為原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作為有機肥直接還田,形成“秸稈—食用菌—菌渣—有機肥—糧(桑)”的循環模式。 稻草、桑枝條等原本讓農戶頭疼的秸稈如今成了寶貝。在石門鎮周墅塘村的聯翔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蘑菇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忙著將基質堆料鋪入蘑菇栽培架層,而這些堆料就是離田的秸稈,種入菌絲后,鮮菇就會一茬接一茬地生長出來。廢棄的菌棒、培養料作育秧基質還田或作為桑果園、水稻田的有機肥。據悉,該公司每年秸稈利用量在1萬噸左右。
“秸稈—(凈化)生豬排泄物—達標排放”凈化模式
生豬排泄物的治理是一個技術難題。現在將稻草作為生豬排泄物的基質消納材料,利用稻草秸稈對養殖廢水的吸污、過濾和生物菌的分解凈化能力,經微生物分解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凈化,使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等指標明顯下降,實現生豬排泄物達標排放,解決生豬養殖廢水污染難題。
在崇福鎮農發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廢棄的秸稈成為養殖零污染模式的重要一環,它被用來作為消納基質,運用到養豬場的沼液處理環節,這在桐鄉半數以上的養殖場得到推廣。
據介紹,2016年桐鄉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38.9萬畝,秸稈產生總量22.26萬噸,綜合利用量高達21.17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高達95.1%。其中肥料化13.77萬噸,占64.43%;飼料化利用3.9萬噸,占18.25%;基料化利用1萬噸,占4.7%;原料化利用2.5萬噸,占11.7%。桐鄉農作物秸稈綜合開發利用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國前列,今年5月份,桐鄉“稻麥秸稈機械粉碎全量還田利用模式”,更是被農業部向全國推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