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生態環境部同意浙江生態省建設試點通過驗收。為全面展現浙江省生態省建設成效,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特推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專欄,深入展示浙江省1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
翠湖濕地公園
浙江在線7月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仲瑤卿 通訊員 朱智翔 朱杰超 黃麗麗)夏日的浦江縣,寧靜中透著詩意。壺源江,像一支靈動的筆,描繪出連綿起伏、蒼翠欲滴的山巒;浦陽江兩岸的生態廊道綠意盎然,一步一景,串起浦江打造田園新城的美麗夢想。
這幅“藍天加碧水,全年景不同”全域花園畫卷的背后是浦江生態文明建設靚麗的成績單:全縣51條支流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全部消滅;美麗鄉村遍地開花,428個村口景觀遍布城鄉,7條鄉村旅游精品線游人如織;2.2萬多家水晶加工戶縮量提質為526家水晶企業,實現產業集聚。
近年來,浦江圍繞“全力打造水晶之都、田園新城、詩畫浦江”的戰略目標,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助推“低小散”行業轉型升級,全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城鄉面貌由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轉變,走出了一條獨具浦江特色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浦江樣本”。
告別臭水臟水 迎來綠水青山
“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游方厭楚,昨夢先歸越。”這是詩仙李白路過浦江時寫下的詩句。回望歷史,浦陽江有過蘆花拂浪飛的畫境,也有過濁水遍地流的教訓。
位于縣城西南角的翠湖濕地公園,水清岸美,茂密的蘆葦、精致的涼亭和蜿蜒的彩虹橋,宛若一幅絕美畫卷。沿著浦陽江畔的生態廊道到翠湖邊休閑、晨練是城區市民的最愛。
誰曾想,多年前這處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死角還像臭水溝一樣,讓人不敢走近:湖兩岸聚集著1400多家低矮的廢舊塑料和水晶玻璃加工作坊,加之畜禽養殖場的污水和村民生活污水的直排,這片水域如同“浮滿垃圾的牛奶湖”。
湖山騎行 何敏 攝
從臭氣熏天的“垃圾湖”“牛奶湖”到風景如畫的生態公園,翠湖的轉變是我縣生態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伴隨著特色經濟突飛猛進,浦江的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一向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浦江,出現了462條“牛奶河”、577條“垃圾河”和25條“黑臭河”,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全省末尾。
轉變,從2013年開始。浦江全縣動員,開始了以治水為突破口,連續打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垃圾革命”等一系列環境治理組合拳,誓要換回綠水青山。
短短5年間,浦江關停“散亂污”水晶作坊兩萬余家,拆除違法建筑1.8萬多處,全面開展城鎮截污納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浦陽江水質從原來連續8年劣V類提升到Ⅲ類。
環境治理不僅帶來了浦江的水之變,也帶來了業之變。現在浦江全縣水晶加工主體雖然減少了90%,但水晶產業經過轉型升級,規模以上企業增加了37%。不僅如此,浦江還積極構建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平臺,建成16座生態處理中心、18座陽光房,覆蓋全縣429村(社區),日均處理腐爛垃圾200余噸,產生有機肥效益300余萬元,百年受益6000多萬元;設立了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布料垃圾、水晶廢料等處置中心,走出了具有浦江特色的綠色循環之路。2018年,浦江更是被列入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
水之變,業之變,綠水青山被喚回,詩畫浦江的美麗畫卷正越繪越美。現在的浦陽江畔,一條集綠道、游憩、休閑、運動、健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廊道已全面完工,全域“水岸風景帶”美輪美奐,美麗鄉村星羅棋布,外地游客往來如織。
著眼聯點成線 推動全域美麗
蔓絲瓜繞藤而上、青椒紅椒辣眼火熱,就連菜地里的茄子、生姜都成了別具風格的蔬果裝飾……走進浦江仙華街道方宅村,“爛漫花之院”“鄉愁村情院”“蔬菜果園院”等各式美麗庭院目不暇接。
更難能可貴的是,村民們因勢創建、就地取材,將家里閑置的酒缸、飲料瓶、水果籃通過廢物利用變成了別樣花瓶,營造了“遍地是景”的鄉村風光。
在虞宅鄉新光村,這個被譽為“江南喬家大院”的古村落,老屋雖舊,卻不會全部推倒,保留下的一部分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村里開辟出的咖啡館、音樂吧臺、小吃店,美景與創意、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碰撞和融合,在這個村子里產生了奇妙的反應,漸漸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與此同時,新光村又引入“廿玖間里”旅游創客基地,打造“互聯網+旅游”項目,創新“創客+”創業模式,在保存歷史功能、延續原住民生活、保護古村落的基礎上,為村落長遠發展注入活力。古今相融的美讓古村游煥發前所未有的魅力,僅去年國慶黃金周就接待游客8.6萬人次。新光村成為茜溪旅游風景線的“網紅地”。
古宅敘事 王建錄 攝
方宅村、新光村,如此美麗而又古樸、和諧又有活力的鄉村在浦江比比皆是。“一戶一鄉情”、“一村一風景”,村民們每天走在路上,如同漫步于美麗畫卷之中。
亦步亦景亦文化,宜居宜游宜興業,浦江是如何做到從干凈到美麗,從鄉村小美到全域大美?
近年來,浦江先后實施了“百村?百景”“百村?千塘”“百村?千畝”“百村?萬家”系列工程,通過改善村口面貌,彰顯村莊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產業特點;通過池塘清淤和周邊環境提升,扮靚2800多口池塘、70多座山塘、10多座水庫;通過建設生態濕地,進一步提升水質、美化整體環境;通過黃皮房整治,營造具有鄉土氣息的人文景觀。
如今,綠水青山重拾了百姓對美麗家園的渴望,全域整治、全域美麗是浦江對大花園的期許。通過以治水拆違為代表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保護修復古村落和歷史街區,浦江的山區與城區實現了全域化的干凈整潔,300多個美麗鄉村覆蓋全縣,實現從“點狀美”到“全域美”的升級。
強化黨建引領 發動全民參與
青山迎面,綠水緩緩,走在大畈鄉建光村的石子路上,一排排民宿沿河而建,白墻黑瓦,干凈整潔,美得如詩如畫。
“詩畫浦江、美好家園”,浦江的秘訣之一便是“黨建”引領,推動全民共同參與。
在浦江,全域實現了垃圾分類,并總結出一套“兩級四分法”的有效模式,即農戶一次分類、保潔員二次分揀,“四分”是指先分會腐爛垃圾和不會腐爛垃圾,再將不會腐爛垃圾分為可賣和不可賣垃圾。
茜溪利民村 方曉東 攝
“垃圾分類已成為改變浦江鄉村環境的重要抓手。”浦江縣浦陽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煒介紹,“黨建+垃圾分類”模式在鄉村環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全社會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不僅得到了百姓的真心認可,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
走在大畈鄉建明村新廊下自然村的村道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垃圾。每天7點不到,80多歲的陳炳春就拿上工具,佝僂著身子出門清掃垃圾。19歲入黨的陳炳春,每天都盡心盡力地維護著全村的環境衛生。有村民勸他,就那么一點工資,不用每天打掃衛生。老人的回答擲地有聲:“我沒什么文化,不圖名不圖利。我只知道,如果游客走到我們村里,看到臟亂差,人家還以為這個村里沒有黨員干部呢!”
在黨員的示范引領下,現在的浦江村村建立了“巾幗清潔志愿隊”“庭院環境監督隊”“庭院環境評比委員會”多支隊伍,不定期地組織開展村莊清潔、庭院整治活動和檢查評比。通過互看互學、互評互比,營造全民參與、不留死角、全面創建的濃厚氛圍。
如今,“黨建+”已成為浦江各項工作的助推器,從“黨建+垃圾分類”逐步拓展延伸。推出“黨建+治水拆違”,由黨員干部帶頭自拆違建、包干排污口整治,成功創建全省首批“基本無違建縣”;“黨建+大花園建設”,在村村設立“黨員紅石榴林”和“黨員責任美化區”,共種下苗木79萬株,花卉144萬株;“黨建+平安建設”,實施“一個黨員戶一個監控”,落實監控攝像頭11851個,實現區域監控全覆蓋。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今日的浦江,與綠色同行、與自然共贏,一部天人合一的現代社會和美畫卷正徐徐展開。浦江,正成為美麗中國畫卷中閃亮的一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