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生態環境部同意浙江生態省建設試點通過驗收。為全面展現浙江省生態省建設成效,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特推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專欄,深入展示浙江省1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在線7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仲瑤卿 通訊員 王煒麗 朱智翔)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綠意盎然,讓人不禁心生親近。
其實,湖州自古就有令人贊嘆不已的生態稟賦:元初文學家戴表元曾作詩“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點贊湖州的清雅宜居。
將時光鏡頭拉近。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生態”成為湖州發展前行中當仁不讓的第一關鍵詞,“兩山”理念徜徉在如畫山水間、奔騰在綠色產業里、流動在百姓笑臉上。
肩扛“兩山”大旗,湖州上下正充分發揮好生態這一最大優勢,努力當好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地模范生,進一步拉高標桿、自加壓力,推動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享譽全國的生態樣板城市。
理念引領實踐
仲夏的安吉,白鷺翩躚、魚翔淺底,西苕溪兩岸勤勞的安吉人民在這片綠水青山中生產勞作,構成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今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召開期間,與會國內外嘉賓無不美譽安吉的綠水青山,盛贊安吉的生態文明建設。
過去的安吉也曾“不和諧”和迷茫過。20世紀80年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安吉作為浙江20個貧困縣之一,為摘掉貧困縣“帽子”,曾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結果是財政上去,貧困縣“帽子”如愿摘掉,但青山被毀,污水橫流。為改變這一情況,安吉于2001年啟動實施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但發展的壓力仍讓安吉人猶豫徘徊、裹足不前。
天荒坪鎮余村村就曾是全縣聞名的“脫貧致富村”,村集體收入早在2003年左右就達百萬元。但挖山開礦的粗放式發展,導致了一幅空中飛沙走石、河里泥漿遍布的“窮山惡水”景象,極大影響了村民生產生活。2003年,村兩委痛下決心,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但村里的發展卻陷入困境:集體經濟收入斷崖式銳減,幾乎半數村民“失業”。出路在哪里?
正當彷徨之際,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余村調研,稱贊余村人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并第一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不僅給余村人指明了方向,也堅定安吉上下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
十多年來,在“兩山”理念引領下,安吉通過守護、轉化、共享、堅守“綠水青山”,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實踐樣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看到了一種經濟新常態: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也正是如此,安吉先后被評為全國唯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試點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其所在的湖州市也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如今,以安吉為代表的湖州,正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深化生態治理,做強生態經濟,創新生態制度,弘揚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在這里先行示范,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在這里形成樣板,美麗經濟在這里開花結果,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這里實現了共贏。
8·15湖州生態文明日“綠色出行”體驗活動
深化生態治理
今年3月,湖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上升幅度和PM2.5濃度下降幅度均排名全省第1名。一季度,兩項指標分別排名全省第1名和第2名。
“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首季告捷,是我市大刀闊斧地治理生態環境的一個生動縮影?!焙菔猩鷳B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生態環境是“易碎品”,環境治理最容易反彈。近年來,湖州把解決環境突出問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通過一系列環境治理行動,尤其是高標準打好治水治氣治廢攻堅戰,較好地解決了突出環境問題,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為全國唯一因太湖得名的地級市,湖州與水相依相偎?!霸缭?003年,長興就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推行了‘河長制’?!焙菔兄嗡k(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河長制”對改善水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伴隨著全省“五水共治”的深入推進,湖州在探索長效管理過程中進一步深化“河長制”落實,在全國率先實行“四級河長制”,對全域7373條9380公里河道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河道警長制”。
“河長制”在湖州大地落地生根,治水成效也令人喜悅。湖州連續五年奪得浙江省治水最高獎項“大禹鼎”,入太湖水質連續11年保持在Ⅲ類以上。
全民共建美麗鄉村是湖州生態治理的最生動實踐之一。2008年,湖州在全省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如今,“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钡拿篮迷妇敖K于變成了現實。截至目前,全市九成村莊成為了美麗鄉村。
眼下,湖州正按照全域美麗的高標準高要求,把整個湖州大地作為一個生態產品、生態作品來塑造,努力率先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綠色經濟發達、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生活幸福的大花園,打響全域美麗湖州品牌,推動形成“美麗中國看湖州”。
做強生態經濟
“經濟落后不是生態文明?!焙菔兄饕I導不止一次強調,生態文明的本質在于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湖州要加快趕超發展,改變經濟處于“第三世界”的格局,生態文明既是重要路徑、又有巨大推力。
在加快“兩山”轉化之路上,湖州接連發力,2015年起,相繼出臺《關于大力推進“生態+”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推進湖州綠色發展的意見》和《關于開展生活方式綠色化行動的實施意見》。
在綠色產業方面,明確“兩山”轉化路徑,做精生態農業、做強綠色工業、做優現代服務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路子。先后催生了“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寧杭生態經濟發展帶、滬湖綠色智造廊道、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等一批重大戰略匯聚湖州,提升了城市發展能級,增強了湖州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德清棚子里港
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氣,全域旅游尤其是鄉村旅游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直觀的體現。近年來,湖州把生態優勢轉化為休閑產業優勢,探索形成了“洋式+中式”“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游購”四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由“農家樂”到“鄉村游”,到“鄉村度假”再到“鄉村生活”的鄉村旅游之路。
而另一邊,經濟生態化的生動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十多年來,湖州努力追求經濟發展的生態化、綠色化,特別是在發展綠色工業方面做足了文章。用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先后對紡織、印染、蓄電池等10多個行業進行專項整治,關停小散亂企業3000余家,整治提升1520余家,紡織、建材兩大傳統產業占比由2005年的50%下降到29.8%。
創新生態制度
今年3月22日,湖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評審會在北京通過評審?!耙巹潪楹萆鷳B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其他地區‘兩山’實踐成果提供了科學評價借鑒。”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
2014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文,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標志著湖州踐行“兩山”理念開始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吧頌槭痉秴^,就肩負著向全國推廣‘湖州經驗’的重任?!焙菔形鷳B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多年來,湖州以改革創新的思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深化立法、標準、體制“三位一體”創新,應用新技術新手段來推進環境治理,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2015年獲得立法權后,湖州第一時間謀劃啟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立法,頒布實施了《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條例》,成為全國首個就示范區建設專門立法的地區。還出臺了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煙花爆竹禁止銷售燃放規定,并且在美麗鄉村建設管理、鄉村旅游發展、生態河道管理等方面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規。
標準是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湖州是目前唯一經國標委批復的全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范區,目前,已制訂市級以上生態文明標準57項,包括9 項國家標準,在多個領域填補了國內標準空白?!渡鷳B文明示范區建設指南》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標準,《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完成立項。
舊工廠變影視城
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原則,湖州在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資源總量管理與節約、環境治理與市場體系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切實管用的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目前,湖州已經編制完成全國首批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并配套出臺考核辦法,解決了負債表如何運用的問題,在全國率先實現成果運用。
弘揚生態文化
“文化是最深遠、最持久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只有上升到文化層面,才能讓人們從內心形成自覺。”湖州市委生態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這些年來,湖州將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培植生態文化,增強文明意識,推廣綠色生活,推動全民參與。
從理念到戰略,從規劃到政策,政府層面的生態堅守,增強了湖州人民踐行“兩山”理念的高度自覺和自信。
2014年,湖州發布了《湖州市民生態文明公約》,成為市民愛家園、促和諧的行動指南。2015年,湖州市人大常委會將每年8月15日確定為“湖州生態文明日”,湖州成為全省首個設立“生態文明日”的地級市。至此,8月15日成為了湖州人民的共同節日,共護“湖州綠”成為了全市人民的共同使命。
生態文明每一天,這些年來,湖州先后組織開展了“生態文明、我們先行”“尋找我們的金山銀山”和“生態鄉鎮巡禮”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居以及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生態細胞創建活動,干部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參與度不斷增強。
近年來,湖州將生態文明教育全面納入國民教育、干部培訓和企業培訓體系,融入社區規范、村規民約、景區守則,融入家庭教育、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2015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文明研究院,2017年建立了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兩山”講習所。全市黨政干部參加生態文明教育培訓比例和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普及率均達100%。
“通過持久的努力,把生態的意識和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并將其輻射至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之中,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各項工作,獲得真實而持久的內在動力?!焙菔形鷳B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
湖州生態文明,未完待續;湖州趕超發展,逐綠前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