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生態環境部同意浙江生態省建設試點通過驗收。為全面展現浙江省生態省建設成效,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特推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專欄,深入展示浙江省1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
浙江在線7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華良 通訊員 鄭菁菁 朱智翔)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源頭的浙江省衢州市,南接福建、西鄰江西、北連安徽,素有“四省通衢”之稱,是全國九個生態良好地區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態屏障。
柯城區廟源溪鯰魚灣 (衢州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先后8次到衢州視察調研指導工作,反復強調生態的重要性,明確指出“生態是衢州最大的比較優勢,最響亮的品牌。要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依靠‘綠水青山’求得‘金山銀山’。”
十多年來,衢州矢志不渝沿著總書記當年指引的方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持續實施“八八戰略”,確立建設“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目標,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衢州特色的“兩山”實踐之路。
一以貫之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
“黛色參天,百里青山負郭;波光入戶,一江碧水穿城。自然景觀,常惹游子之夢;歷史風貌,每醉遠客之心……”一篇《開化國家公園賦》道不盡衢州開化縣無限風華。
這里有望不盡的綿延青山,流不絕的碧波清水,森林覆蓋率達80.7%,出境水常年保持在I~Ⅱ類水質;這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天然氧吧”,PM2.5濃度均值為26微克/立方米,縣域負氧離子含量年平均值在3770個左右。
曾經偏安浙西一隅的開化,如何實現從“欠發達”到“綠富美”的蝶變?這一切都能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找到答案。
從1997年率先提出“生態立縣”戰略,到2003年全國第一個實施《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從2013年提出建設國家公園、打造“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升級版,到實現“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全覆蓋、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開化的生態越來越優、發展越來越好、百姓獲得感越來越強、美譽度越來越高。
開化的“蝶變”,是開化生態文明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生動體現,也是衢州一以貫之推進“兩山”實踐的縮影。
這些年來,衢州久久為功,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一手抓生態保護,一手抓轉型升級,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本轉化為發展資本,讓綠色成為發展過程中最耀眼、最動人的底色。
柯城區石梁溪 周進攝
如今,衢州正以大花園建設為統領,以“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色金改試驗區為支撐,突出城鄉融合、市域一體,推進生態保護、產業創新、改革賦能,全力建設全域大花園,打造自然的花園、成長的花園、心靈的花園,彰顯生態環境之美、產業綠色之美、人文韻味之美、生活幸福之美和創新活力之美,努力為美麗浙江、美麗中國多做貢獻。
生態保護 夯實“兩山”實踐綠色本底
仲夏時節,走進衢州江山市耕讀村,綠樹掩映,水果掛滿枝頭,游客穿梭其中。“這樣的場景,要在從前可想都不敢想。”眼前的景色,讓村民深有感觸。以前,耕讀村人稱“水泥村”,因為水泥廠多,工藝水平又低,村里的煙囪日夜濃煙滾滾,空中粉塵彌漫,自家種的菜葉子上總有一層灰,怎么也洗不掉。水泥廠被整頓關停后,村里的植物仿佛也洗去了“灰”,吸引游客年均10余萬人,從賣水泥開始轉向賣風景了。
和江山耕讀村經歷類似,常山三衢山腳下的灰埠鎮路里坑村也曾是遠近聞名的“石灰村”,在當地人的印象中,路里坑村是灰蒙蒙的一片,聽得最多的是開礦爆破聲。為了綠水青山,常山決定放棄有上百年歷史的“一黑一白”——石煤、石灰產業,關停89孔石灰立窯、170條鈣加工生產線,廢棄礦山變身“三衢石林”,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耕讀村關停水泥廠,里坑村關停石灰立窯,其實生態一直以來都是衢州最大的優勢和區域核心競爭力。衢州始終堅持夯實生態本底,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作為推進“兩山”實踐的重要基礎。
衢州信安湖 許軍攝
2003年,衢州就拉開了生態市建設的大幕,重點構建全國同類地區最先進的生態空間格局、最完善的生態保護網絡、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對環保、能耗不達標的項目一律拒之門外,“十二五”以來否決不符合產業導向和環保政策的項目400多個,總投資200多億元。近幾年,衢州全市域、全領域、全方位開展“治氣攻堅戰”“治水長效戰”和“治土持久戰”,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禁止河道采砂、生豬和水產生態環保養殖“四個全市域”。
規劃在前、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的模式下,生態環境標桿地成了衢州的代名詞——2018年,全市出境水水質繼續保持Ⅱ類以上;PM2.5濃度降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7位,首次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如今,這個城市的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在71.5%以上,先后榮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首個兩山實踐示范區等稱號。保護青山綠水,衢州實至名歸。
產業創新 為“兩山”轉化打開通道
就在上個月,衢江區正式入選省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并獲得2019年—2022年試點資金8000萬元。這樣的試點區,全省只有10個。
為何選擇衢江區作為試點?衢江區曾連續獲得“五水共治”大禹鼎,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成效顯著,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已連續兩年達到Ⅰ類水質標準。另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以萬畝水田著稱的富里鄉村有機更新模式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其實,早在2018年,衢州的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就成功入選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為浙江省首個取得該項試點資格的項目,將獲得中央財政至少10億元專項補助支持。試點方案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治理為輔”的方針,努力探索出一條既促進經濟發展、又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的保護修復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
衢州西區大草原 許軍攝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無疑會讓市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美好。而杭衢高鐵等現代綜合交通體系,使衢州成為重要的高鐵樞紐城市。以高鐵小鎮、教育小鎮、醫養小鎮等“北斗七星小鎮”為核心,以一批幸福產業標桿性項目為龍頭,帶動了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目前,衢州已成功舉辦中國滑水巡回大獎賽、龍游國際汽車拉力賽等重大賽事,柯城大蔭山入選國家首批體育特色小鎮。
如今,衢州正著力推進核心圈層、高鐵新城、南孔古城“三城記”建設,有力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同時,把鄉村大花園作為鄉村振興和“兩山”理念落地的重要載體,通過農房體系建設和農村風貌提升,鄉村“沉睡的資源”被喚醒,轉化為發展的資本。2018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745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32億元。
在“兩山”轉化的特色實踐道路上,運動柯城、康養衢江、龍游天下、綿繡江山、慢城常山、生態開化等縣域特色品牌已然形成。隨著“國際花園城市”桂冠的落定,衢州努力成為長三角、全國乃至全世界后花園的目標,指日可待。
改革賦能 為“兩山”實踐提供不竭動力
作為浙江省“兩山”實踐示范區,綠色經濟、綠色發展是衢州肩負的使命。
針對全市產業結構偏重,重化工業占比接近70%左右的現狀,衢州大力實施騰籠換鳥,開展污染企業整治、落后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出清三大攻堅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累計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企業600多家,淘汰落后生產線1000多條。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成功入選首批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創建名單。
通過一系列的整治轉型舉措,全市累計盤活各類存量用地1.58萬畝,騰出用能空間100萬噸標煤以上,轉型升級實現從量變到質變,2018年衢州十大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豐富了“綠色GDP”的內涵。
衢州信安湖一角 舒成通攝
自從2017年成功獲批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衢州便建立了綠色標準評價體系和要素優先保障供給機制,積極引導金融資本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傾斜。同時逐步構建由“智慧環保、智慧安監、智慧治水、智慧基層治理”等組成的智慧生態監管體系,實現水氣固廢全領域、交接斷面全流域、重點單位全過程、24小時全天候實時的預警監控。
如今,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新浪潮,衢州正加快邁入數字經濟智慧產業新藍海。隨著阿里巴巴、深蘭科技、網易嚴選等一批大數據、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的引進,一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山海協作新架構已經形成。2018 年,衢州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13.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了大數據驅動實體經濟轉型的衢州樣板。
眾人矚目的成績背后,是強有力的保障體系。衢州市委、市政府專門組建了“兩山”實踐工作專班,實行集中辦公,同時組建了大項目統籌辦、大財政金融辦、大監管服務辦、大建設調度辦等“四大辦”,把“兩山”實踐工作列入對縣(市、區)和部門的綜合考核,有效激發了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更為“兩山”實踐提供了不竭動力。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不再是美好的愿景,而是衢州轉型發展的真實寫照。
通過探索富有特色的“兩山”實踐道路,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5年超過全省平均增幅,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五年保持15%以上。根據省民調中心公布的測評結果,2018年衢州市全年“五水共治”群眾滿意度居全省首位;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全省第二,比2017年提升兩位。
如今,衢州人正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禮”為城市品牌,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抓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全面推進城鄉垃圾分類,將“兩山”實踐融入到了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
綠色生活方式,或許本就是“兩山”的應有之義。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