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古往今來,這里的人們不斷探尋著治水之道。2013年,率先進入新常態的浙江主動調整,打出了一套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并創新推出“河長制”,形成強大的五級聯動體系。
防洪水,排澇水,構建安全堤壩;清淤泥,整河道,治出水清岸綠。而今,環顧浙江大地,江河容顏蝶變,河川日新月異,全省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安全、生態、美麗、富民”的“美麗河流”,優環境、促轉型、惠民生等成效正不斷顯現。
為挖掘各地治水樣板、展示治水成果,發揚浙江治水鐵軍“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實干精神,浙江省水利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推出“水韻江南兩美浙江”——2017浙江省“最美家鄉河”推選活動,目前20條候選河道名單已經出爐。10月起由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在線組成的“最美家鄉河”探訪小組將前往各地走訪考察各候選河道,感受河道文化內涵、傾聽生動治水故事、挖掘治水典型經驗。
松陰溪水天一色
浙江在線松陽11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季建榮)明、清年代建成的堰壩依舊溪中靜臥,歷久彌新;上世紀70年代10萬民工齊心筑堤、力?!疤幹菁Z倉”穩固的壯舉至今傳為美談;1999年城市防洪建設力保百姓安全、2012年中小流域治理提升行洪排澇能力、2013年創建松陰溪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起,治水提升松陰溪整體顏值……
以時間為節點,在松谷大地上,人與水的故事亙古綿長:一溪松陰水,流淌千余年,為“處州糧倉”輸入源源不斷的“營養”;一溪松陰水,綿延百公里,記錄松谷平原蓬勃發展;一溪松陰水,承載古與今,成就松陽“最后的江南秘境”美譽。
“家鄉河‘美’的精髓就在于此,人與水良性互動,水與城密切聯系?!闭f起松陰溪“美”的所在,松陽縣水利局副局長曾建偉有著自己的理解。
唯此桃花源 四塞無他虞(北宋·沈晦)
松洲文化底蘊深厚 積淀千余年
作為松陽縣的母親河,松陰溪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松陽人民。基于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水運、漁業等需要,松陰溪水利工程建設由來已久。松陰溪水利工程景觀不僅具有規模美感,還具有環境品質的魅力。區域內堰壩、橋梁、防洪堤壩等建筑風格各異、景觀壯美。
據統計,松陰溪松古平原河段從明清以來建有觀口堰、金梁堰、梁下堰、午羊堰、青龍堰、白龍堰等大大小小景觀、灌溉堰壩30余座,其中梁下堰、午羊堰、青龍堰、白龍堰是松陽歷史名堰,建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松陰溪水利工程的歷史見證。
在松陰溪畔,各色古村落保留完整,民俗風情、宗教文化、農耕文化等凝聚了松陽1800年的文明史。作為傳統的農業縣,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古老獨特的地方民俗風情,使松陰溪文化資源稟賦極高。尤以延慶寺塔、秀峰寺、青云塔、松陽高腔等文化景觀為代表。松陽地方民俗風情濃郁,耕讀文化、風水文化、商賈文化、客家文化、畬族文化、宗教文化、高腔文化、祭祀文化、端午茶文化等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良好。
松陰溪·力溪湖
自然生態豐富多樣 傳承一代代
水繞石而下,石因水而澤。在松陽縣城河段,長年累月水流沖刷形成的河灘,經過簡單雕琢、修飾,形成3.7公頃的生態灘,如今已成為城區居民休閑、健身去處的不二之選。
曾建偉介紹,生態灘的設計完全遵循生態、低碳的理念,強調宜人的生態環境和輕松的休閑空間,在提供給游人豐富的景觀體驗同時,也保留了悠遠的鄉土記憶和人文情懷。
放眼松陰溪兩岸,水塘、圩區遍布,生態環境良好,流域內濕地資源豐富,其中規模較大的如大路潭濕地,面積約0.1平方千米,是松古平原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發揮著“地球之腎”的凈化功能。沿線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林草覆蓋率高,動植物景觀資源較為豐富。
截至目前,松陰溪出境水質常年保持在II類以上,水生態環境保護狀態良好,各種生物群形成一個和諧有機的生物景觀體系。
水上國寶:中華秋沙鴨
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諸多“貴賓”駐足。素有“禽類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白鶴等保護鳥類在此筑巢休憩。其中,中華秋沙鴨更屬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稱為鳥類中的活化石,有“水上國寶”之稱。
產業布局以水為脈 生態、經濟并進
如今的松陰溪,清水漾漾、人影綽綽,松古平原稻浪滾滾、茶桑翠翠。大木山茶園內丘陵連綿,景色宜人;延慶寺塔幽幽散發著久遠的歷史之音。隨著“田園松陽、茶園松陰”的美譽被更多人所熟知,每逢節假日,松陰溪畔的獨山景區、鷹嘴潭景區、京梁堰、午羊堰等景點游人如織的畫面已屢見不鮮。
為進一步完善松陰溪沿岸產業布局,將水生態、古建筑、古村落民俗文化等串聯成景,依托松陰溪優美濱水風貌、深厚治水文化和獨特地理優勢,松陽縣已經建成60余公里濱水綠道,同時正在以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實施慢行道、驛站、標識系統、景觀節點等提升建設。
松陰溪畔山地自行車競速賽
“以松陰溪為紐帶,結合沿岸景點、村落,構建自行車、電瓶車、水上巴士等多元立體生態交通網絡,松陽縣將打造輻射全縣的生態文化旅游網。同時以松陰溪濱水綠道為紐帶,在河流沿線以村落、民宿、景觀為依托設置驛站,形成開放的驛站體系,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增加區域聯通性,推動全域化、生態化、民生化的生態文化長廊建設?!彼申柨h副縣長黃德慧說道。
按節下松陽,清江響鐃吹——循著田園詩人王維的詩句,踏著松陰溪綠道,看青山綿綿,聽水聲潺潺,品人文古韻,好不自在!
共同參與 維護家園
凡注有"浙江環保新聞網"或電頭為"浙江環保新聞網"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環保新聞網",并保留"浙江環保新聞網"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