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5日訊(記者 仲瑤卿 通訊員 朱智翔)通透的藍天、清澈的溪水、絢爛的晚霞、雨后的彩虹……炎炎夏日,浙江人的朋友圈又被避暑納涼中遇見的絕美風景大片刷屏。
風景大片頻頻刷屏的背后,是浙江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懈付出和顯著成果。今年以來,浙江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出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推動實施了新一輪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進一步夯實了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綠色底色。
千島湖(浙江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據了解,今年1-6月,浙江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占比98.7%,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全省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平均為90.3%;新增危險廢物年利用處置能力53.65萬噸。
突出精準治水
工業園區污水是治水源頭管控的關鍵節點。今年以來,浙江突出精準治水,錨定工業園區污水管控這個關鍵節點,持續深入推進工業園區污水治理重點工程建設。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便是工業園區污水治理的典范。為徹底解決工業園區污水難題,杭州灣上虞經開區以推倒重建車間、提升生產工藝、淘汰落后設備、完善污水處理系統為抓手,推進企業改造升級。一方面實施了11個投資約1.32億元的政府投資項目建設,推進45公里管道日常養護疏通,10公里CCTV機器人管道檢查,新建污水管網12公里,改造雨水管網6公里。另一方面,推進企業自籌整改項目建設,投資約3.2億元重點對185家企業內部的污水池、明溝、隔油池、化糞池等設施進行改造,新建雨水收集池循環利用廠區雨水。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如今,園區工業廢水排放強度逐年削減,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排放量較2017年削減了近一半。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治理成效顯著,工業園區污水治理重點工程建設推進有序。”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6個重點工業園區(工業集聚區)建設。
除了推進工業園區污水治理重點工程建設,針對重點水域,浙江在1-6月間開展了136個省控斷面走航分析,推進國控、省控斷面“一點一策”治理,落實錢塘江“一河一策”和千島湖“一湖一策”,常態長效做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工作。
針對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浙江開展了長江口—杭州灣綜合治理對策研究,編制《浙江省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并通過半年時間完成了全省4453個入海排污口4大類型23小類分類調整。
此外,浙江還緊盯頂層設計,落實省控以上重點斷面省級督導幫扶和市級包干落實責任制,完善劣Ⅴ類斷面日報和“互聯網+水質監管”等水環境管理機制;緊盯短板補齊,積極組織開展汛期污染防治試點申報工作,推動解決城鄉面源污染面源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突出問題,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加快提升醫療機構污水治理能力等。
突出科學治氣
VOCs(揮發性有機物),是形成臭氧(O3)的重要前體物,已成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而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則是防治VOCs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舉措和治本之策。
為此,浙江今年以來突出科學治氣,不斷深入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大力實施清新空氣行動,讓越來越多的“臭氣異味擾民”企業變成了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交口稱贊的“無異味”企業。
浙江貝斯特軟化板有限公司,作為麗水市慶元縣鉛筆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它的“無異味”變革之路可謂可圈可點。在“無異味”變革的過程中,該企業投資750.95萬元開展“油改水”源頭替代,共改造油漆生產線35條,實現油性漆源頭替代313.5噸,可減少每年116噸的VOCs排放量,切實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同時,伴隨源頭替代工作的開展,大大減少了企業油漆渣、油漆桶等危險廢物排放量,較改造前,危廢產生量降低了72.9%,也相應降低了企業的處理成本。
浙江貝斯特軟化板有限公司,開展“油改水”源頭替代改造前
改造后
目前,浙江貝斯特軟化板有限公司已完成70%的源頭替代改造項目。 “廠區、車間的環境明顯提升,周邊空氣環境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廠區工人和周邊居民連連稱贊。接下來,該企業還將投入更多資金,對所有生產線進行改造,實現100%源頭替代。
除了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今年浙江在清新空氣行動中還持續推進鋼鐵、水泥超低排放改造,上半年共完成了758個工業廢氣治理重點項目,開展了7000余個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問題排查整改。
清新空氣行動只是今年浙江突出科學治氣的一項行動。為確保空氣質量穩定向好,浙江還開展了空氣質量鞏固攻堅行動,建立了半月度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形勢分析研判制度,實行了空氣質量通報提醒和治氣指導幫扶機制,并進一步完善了汽車檢測與維修(I/M)制度,實施了綠劍2022“藍天”專項執法檢查行動,持續加強重點企業和產業集群的監管執法。
突出全域治廢
“無廢城市”建設,旨在實現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是治廢工作的又一重要路徑。
沿著“無廢城市”建設這一重要路徑,今年浙江突出全域治廢,進一步推進各地“無廢城市”建設不斷走細走深,成為了全國唯一設區市全覆蓋的“無廢城市”建設省份。作為浙江首批“無廢城市”,嘉興治廢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固廢處置能力建設尤為突出。
平湖市臨港能源垃圾焚燒發電廠就是嘉興固廢處置能力建設中的一個重點項目。
“一次抓投就可以處理掉5噸生活垃圾。”盛夏時節,平湖市臨港能源垃圾焚燒發電廠迎來生產高峰,兩只機械手不停地將生活垃圾送入焚燒鍋爐,并最終轉化為電能輸入電網。該企業負責人鐘向陽形象地比喻:“吃”進垃圾,“吐”出電來。
眼下,隨著臨港能源的投運,不僅讓嘉興實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置不出縣,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活垃圾處置零填埋,而且標志著總投入80億元的46個嘉興固廢處置項目建設正式收官。
如今,嘉興新增每年固體廢物處置能力超600萬噸,處置能力為2016年的3倍多。特別是污泥處置能力達到每年近300萬噸,實現了污泥處置不出市。憑借固廢處置能力持續提升等治廢工作取得的成效,今年一季度,嘉興在生態環境部和浙江省共建“無廢城市”數字化改革試點工作成果——“無廢指數”評價中,獲“無廢城市”建設進展成效得分83.07分,位居全省第二。
嘉興“無廢城市”建設只是浙江全域治廢的縮影。今年以來,浙江除了組織各地建成“無廢細胞”1001個,完成了首批“無廢城市”共4個市、17個縣(市、區)的建設評估上報,謀劃新一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還持續優化“無廢指數”評價體系,發布2022年第一期全省和各市“無廢指數”,為下一步各地開展治廢工作找準了發力點。
特別是在今年“無廢城市”建設中,浙江不斷提升固廢處置能力,上半年新(擴)改建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10個,新增年利用處置能力53.65萬噸;加快完善固廢統一收運體系建設,累計建成小微單位危險廢物收運點103個,共覆蓋企業6.3萬家,收運危險廢物3.17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7%;大力推動一般工業固廢收運體系建設,79個縣(市、區)累計建成收運中心(點)191個,覆蓋企業12萬家,收運工業固廢98萬噸。
此外,浙江今年還突出依法治土,積極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控,印發實施《浙江省重金屬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實行尾礦庫污染防治分級分類監管,半年來完成了六溴環十二烷淘汰工作任務和6個建設用地污染地塊修復,共治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26.32萬立方米,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
“下一步,我們將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清廢降碳‘五大戰役’,不斷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有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力爭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高位改善的同時,助力省域經濟綠色低碳高質轉型,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推進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賦能增速。”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