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嘉興市生態環境部門了解到,“海寧市村(社區)低碳指數”近日正式發布,這讓海寧投身低碳建設的各村(社區)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處長蔡華晨介紹說:“海寧推出的村社‘低碳指數’為全省首創。”
何為“低碳指數”?海寧市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馮曉冬表示,“低碳指數”結合碳達峰“6+1”領域,聚焦村(社區)低碳建設中的重點領域,涵蓋經濟、宣教、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環境、碳匯等八方面。通過量化指標,可以精準評價村(社區)的低碳建設成效和建設水平,讓低碳建設更有方向、效率更高、可操作性更強。
“低碳指數”的出臺有何依據?“這兩年,海寧市袁花鎮在低碳建設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成為全省第一批低碳鎮試點建設單位。但剛開始袁花在探索低碳建設時也是‘兩眼一抹黑’,因為省級相關評價標準尚未出臺,也沒有實施細則,袁花只能自己制定相關細則‘摸著石頭過河’。”馮曉冬介紹,經過不斷摸索,袁花蹚出了一條低碳建設的新路子,我們希望把袁花的經驗方式方法推廣到更多地方,所以就以袁花的指數為基準出臺了村(社區)“低碳指數”。
為了讓評價更公平公正,海寧以專家咨詢與實地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評分進行科學性計算,不僅以百分制、分類表得到基礎指標分值,也會綜合村(社區)低碳建設特色舉措,對附加分指標予以賦分,最終以基礎指標累加分與附加分的總和得出“低碳指數”。
據介紹,賦分制度主要是為了鼓勵各地積極創新低碳建設舉措,最高可賦分10分。“低碳指數”還創新提出萬元收入能耗水平、低碳宣傳教育設施等4個指標,并對人均光伏發電量、萬元收入能耗水平等關鍵指標加大權重。
以長嘯村為例,該村是全省第一批低碳村試點建設單位,“低碳指數”94分,居海寧市第一,高出第二名13.6分。通過對各項指標得分情況的分析,發現該村的國內首個“農光互補”食用菌項目、全市首條“零碳”美麗鄉村風景線等創新舉措賦分不少。但該村人均用電量偏高,這一項的得分不高,這也是該村未來要提升的方向。
“‘低碳指數’不僅能量化反映各村(社區)在低碳建設上的發展進程,實現村(社區)之間的橫向比較,也便于省級低(零)碳村(社區)的申報篩選。”馮曉冬介紹,對于村(社區)來說,可以幫助他們科學分析低碳建設現狀以及可突破點,讓工作推進更有針對性、更高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