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倫貝爾莫和爾圖林場風光(無人機照片,2021年7月28日攝)。
清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座管護站外,55歲的孫安青騎上摩托車,前往他所負責的森林管護區巡邏。
“停伐7年來,林子越來越稠密,更見不得一點火星。”孫安青說,“現在還是防火關鍵期,巡邏、管護不能馬虎。”
孫安青是內蒙古森工集團阿龍山森林工業有限公司阿烏尼林場的一名護林員。他在林區工作了30多年,曾是一名伐木工,所在工作隊一個月采伐量約1000立方米。
“那時候林子都稀疏了,不少施業區都變空了,生態變差了,風也變大了。”孫安青說。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簡稱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區達10.67萬平方公里。
2000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工作重點從木材生產逐步轉向生態保護,特別是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20多萬名林業人成為“看樹人”。
停伐后,孫安青負責管護近3000公頃的林子,重點開展護林防火與撫育管理,并進行森林巡查,防止亂砍濫伐。
“我和同事們撲過火、巡過林、栽過樹,一部分路可以騎摩托車,很多時候需要徒步。”孫安青說。
20多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立各類管護站點511個,對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1.45億畝林地進行了有效管護,建成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各類保護地29個。
在多項保護措施下,森林得到休養生息,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據統計,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地面積凈增138.74萬公頃,達1029.6萬公頃;森林面積凈增99.45萬公頃,達837.0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9.25個百分點,達78.39%;森林蓄積量凈增3.01億立方米。
在森林生態持續好轉的同時,在內蒙古,占自治區總面積近一半的草原,也在相關保護措施下日益增綠。
走進昔日沙化較重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草原,低矮的小草延綿到天邊,一些數年前寸草不生或是“斑禿”的地方,如今也有了草木。
這樣的改變得益于2011年國家在內蒙古等地主要草原牧區啟動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十余年來,在這項政策推動下,自治區草原生態持續改善。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牧區人口和牲畜數量急劇增長,內蒙古草原逐步退化。特別是在2000年前后,以干旱為主、多災并發的嚴重自然災害,進一步加劇草原生態惡化。
為保護和恢復脆弱的生態環境,2011年起,在國家支持下,內蒙古全面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有的地方禁牧,有的地方按草畜平衡要求減少牲畜數量,并給牧民相應補貼。至今,政策資金累計達455億元,每年有140多萬戶、490多萬名牧區群眾從中受益。
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牧民其其格說,十多年前,草原上有很多裸露沙地,沙塵暴一年能刮十幾次,她家近萬畝草場沙化較重。
2011年起,其其格家的草場被劃入禁牧區,年均補助獎勵資金7萬余元。她拿出一部分錢,從采取草畜平衡保護方案的地方租用5000畝草場放牧。
“草場一年比一年好,沙塵天氣也減少了。”其其格指著門前的草地開心地說,“你看這片野生黃芪,十幾年沒見到了,近一兩年又有了。”
十多年來,內蒙古草原的自我更新修復能力明顯提升,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自治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45%,比2010年提高8個百分點。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