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句容市陳莊村,游客開心地采摘用“自然農法”種植出來的蔬菜。 陳 雯供圖
以《蹈浪濤頭再弄潮》為題,10月11日,江蘇再登《人民日報》頭版,生動敘述了“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江蘇篇”的改革故事:彌合南北梯度,協同并進、加快產業布局,轉型正酣……“破舊立新”的背后,是科學規劃在“定盤指航”。
“簡單的東西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改革的深水區,利益的博弈區,要有智慧去解決。”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接受本刊采訪時談到,中央已經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再次為長三角一體化按下“快進鍵”,當前階段,三省一市應充分應用新時代的新手段,以“一盤棋”思維,提高區域規劃的科學性與健康發展性。
比起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唇齒相依”的長三角地區,在生態環境建設上有著更為迫切的協作需求。“下游的水質差了,有可能是上游污染的,上游潔凈的‘美麗鄉村’,甚至能帶動起一條河流的‘碧波蕩漾’。”陳雯認為,長三角各級地方政府的規劃,不能割裂地看待生態問題,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區域協同的科學眼光謀發展。
句容市陳莊村就是陳雯所說的關鍵“小村莊”,它位于太湖流域最上游的水源涵養山區。“我還記得2013年第一次走進陳莊,那里沒有通自來水,也沒有污水處理設備,農藥化肥施用多,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物就直接流入太湖水域上游水系,進而影響流域環境質量。”陳雯為當時陳莊的狀況心痛。同年,她和“合伙人”——臺灣點子整合行銷公司總監廖美華一道,為陳莊“從頭到腳”地出了套“綠色轉型方案”。
陳雯從農村供水工程、真空分離源廁所、水土氣監測體系和池塘生態化凈化改造等工程入手,5年來聯系中科院及地方,在陳莊投入了500多萬元課題費,五類水已被消除,青蛙老鷹等生物多樣性好轉的指征生物回來了。廖美華則把臺灣當地的“自然農法”種植技術帶進陳莊,不需要農藥化肥,從野菜中萃取營養液,直接噴淋在蔬菜上,提供養分的同時還可以驅蟲。大白菜、萵苣、毛筍、地瓜……時令菜應有盡有,甘甜可口,統一每斤8元,村民們微信訂單不斷,生態美帶來的是“錢袋鼓”。“鄉村的發展要從實際出發,注重科學規劃。”陳雯表示,以陳莊為課題做研究的村莊“綠色轉型”方案,正醞釀向長三角地區推廣實踐。
探索以“上游主動保護下游,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為核心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三角各地頻繁展開合作。今年上半年,上海市青浦區與江蘇省吳江區、浙江省嘉善縣三地在環境保護上開展聯防聯控聯治,建立了水質協作機制。據悉,相關部門建立了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機制并加強聯動、共同監測、預警預報、信息共享。三地開展應急監測演練,提升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部門應對跨界環境污染事件區域聯動機制和應急響應能力。
三省一市的生態環境融合步步深入,長三角一體化的“藍圖”未來可期。據悉,上海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率先在國內聯合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省監測中心開展了跨區域空氣質量聯合可視化會商,并在冬半年污染多發季節開展每周區域可視化會商和不定期調度會商;并與長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每日完成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專報,為提高地區預測預報技術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城市群不僅僅是空間分布上相對集中的一群城市,更是以分工、協作、共享為特征的城市發展命運共同體。”有關專家指出,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已陸續制定實施方案,長三角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一定要抓住規劃這個“牛鼻子”,才能推進發展協調。
“長三角地區將走向深度一體化階段,發展目標將從地域共同體、經濟共同體走向利益命運共同體,合作重點將從交通等基礎設施合作、經濟合作為主轉向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全方位一體化合作。”陳雯表示,未來,隨著各地對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綱要》的進一步落實,長三角地區在解決各類問題的同時也將迎來更多的機會和發展,期待迸發更多新的“化學反應”。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