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這無疑是近期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在金東區赤松鎮黃泥壟村,有四個90后小伙子放棄了原本在市區朝九晚五的工作,合伙開了季友伯兄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目標是做金華的“垃圾大王”。
“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能把它當成事業,不僅有前途,還能造福于民,一舉兩得。”與傳統回收模式不同,客戶只需要在手機下單,他們便會主動上門回收,方便快捷。團隊成員汪輝說,公司從7月31日正式上線以來,雖然單數不多,但他們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
放棄穩定工作,他們和垃圾杠上了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這家公司,看到里面整齊地堆滿了紙板、易拉罐、廢舊電器、書本、金屬等回收來的垃圾。“一個多月來,已經收了50多單的可回收垃圾。”汪輝說,目前他們借用的是支付寶上的“垃圾分類指南”,屬于合作性質,需要給對方提供服務費。
記者采訪后得知,四個90后小伙中,汪輝、汪斌、徐國良三個是江西人,但學在金華長在金華,另一位是蘭溪人陸儀瀟。
今年6月,汪斌看到支付寶和上海某公司一起推出的“垃圾分類指南”,在和汪輝了解這一模式后,便想加盟。“剛看到就覺得很有意義,操作上也有現代意識,就陸續找了小陸和小徐,沒想到大伙兒一拍即合。”汪輝說,四人為了籌辦公司,把所有的積蓄都拿了出來。起初,他們的家人有些不理解:年紀輕輕為什么要去收垃圾?“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去收垃圾,聽著多丟人。”汪輝的母親對他干這行有些意見,好在父親支持,還主動為他墊資。
“剛開始我們也不太懂垃圾怎么分類,四個人還專門跑去上海學習垃圾四分法。”徐國良說,很多垃圾分類的知識顛覆了他之前的認知:比如小龍蝦殼屬于濕垃圾,但螃蟹殼就是干垃圾,而紙巾不管是干的還是濕的都屬于干垃圾……那段時間里,他們和垃圾杠上了,每天嘴里念的手里拿的,都與垃圾有關。
籌劃兩月正式上線,他們為垃圾拼了
“房租、運輸車輛、回收墊資、電子秤等,前前后后花了7萬多,籌備了兩個月才正式上線。”汪輝說,剛開始租房,很多房東都擔心房子被弄臟、怕有臭味、擔心污染,不愿意租給他們。四個人分工,每天在婺城區、開發區和金東區范圍內尋找租房點,找了半個月才落戶到黃泥壟村。
記者看到,回收運輸車是很普通的電動三輪車,他們說,“方便、省錢”。可是,利用手機下單,然后上門回收垃圾的模式,剛開始大多數人并不知情,公司上線一周內,基本上沒有單子。陸儀瀟說,有時候呆坐在公司一整天,都沒有一個單子進來。
為了讓市民知道該公司的運作模式,他們首先在各自的朋友圈進行推廣,并請好友轉發,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后來又印發宣傳單進行地推。
“記得第一單是在公司上線后第一周的周六,有客戶讓我上門收紙板,我馬上從家里開車過去。” 陸儀瀟說,他最后收了10公斤紙板,一共8元錢,連運費都不夠,卻覺得很高興。
半個月后,保集外灘的一單生意,讓他們的知名度開始打開。該小區本來有專人上門回收,但因為天氣太熱,拖了很久都沒有去。“這位客戶通過朋友圈看到我們的消息,就在線上下了單。”陸儀瀟說,他們不僅收走了客戶的廢品,還把堆放廢品的地下室打掃干凈,獲得了對方的認可,甚至把他們的推廣鏈接轉發到了保集外灘的業主群中,“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單子是從這個小區來的”。
“有時候回收舊冰箱和舊彩電,從六樓搬下來,兩個人要抬一個小時。”雖然工作時間是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但有時候客戶清晨或是晚上打來電話,他們依然會上門服務。陸儀瀟說,他們不只是做上門的“垃圾回收員”,更把垃圾分類及回收當做自己的事業和使命。
不懼異樣眼光,他們因垃圾被人點贊
“剛開始騎著電動三輪車出門收垃圾的時候,被人盯著看還挺害羞的。”汪輝說,特別是等紅綠燈時,有很多同齡人會盯著他們看,眼中充滿詫異,有時候從三輪車上掉落幾片紙板,他們會快速跑過去撿回來。
“你們為什么會選擇這么臟這么累的活?”上門回收垃圾時,他們常常會被人這樣詢問。汪輝說,起初還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慢慢就習慣了。他認為,現在這個工作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做,但總需要有人去用新的方式沿續,他們希望用線上收購的模式進行創新。
采訪中,汪斌接到了附近烤魚店的一個單子,便立刻和徐國良趕了過去。“現在這么踏實肯干的小伙子太難得了,給他們點贊。”該店主告訴記者,他已經第五次通過手機下單進行垃圾回收了,就像點外賣一樣方便,每次看到他們來都很高興。隨后,周邊的一些市民也圍了過來,向他們具體了解手機下單的操作模式,“這太棒了,以后可以隨時處理這些可回收垃圾啦。”
除了垃圾回收,他們也在積極接洽處理終端。“我們向很多回收垃圾的前輩請教過,但大伙兒的渠道單一,基本上是直接賣到垃圾回收總站。”汪輝說,目前他們開始嘗試著與造紙廠、加工廠及二手市場等進行接洽,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處理渠道,也能增加利潤。
據了解,目前他們的手機下單范圍僅局限于赤松鎮、新獅街道、東孝街道、多湖街道和城北街道,明年準備在江南區域開設站點。汪輝說,近兩年計劃在全市范圍內設立站點,將來創立獨立的垃圾處理渠道和品牌,還要逐步考慮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的處理方式,為城市垃圾減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