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家庭:陳霞娜(黨的十九大代表、寧波市公交總公司36路駕駛員班組長)
分類感言: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鋪開,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分類指導和分類設施都在日益完善。遇到疑惑,手指點一點,微信搜一搜,你想要找的,互聯網都能告訴你答案。
早已記不清確切時間,陳霞娜只記得很久以前,她就通過寧波市公交總公司的“五進”平臺,接觸到了垃圾分類。“社區、學校、機關單位,我們都把公交車開進去過。在向社會大眾倡導安全行車的同時,我們也將垃圾分類帶進了他們的生活。”
那時,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推進工作還未如此濃墨重彩,分類的標準和投放方式也不像今天這樣明確。陳霞娜坦言,當時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過是分類的“大方向”,若是落實到實際操作中去,肯定會磕磕絆絆“摸不著北”。
“不過,這也是在推行垃圾分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等社會大眾的熱情上來后,還愁接觸不到垃圾分類的信息嗎?”陳霞娜晃了晃自己的手機。
人手一個“分類指導員”
今年6月,一句帶有戲謔意味的“儂是什么垃圾”,如同澆入油鍋里的一瓢水,垃圾分類這一概念瞬間“濺”滿神州大地。而正是這一時刻,小龍蝦怎么分、珍珠奶茶怎么分等“世紀難題”紛紛在網上激起千層浪——盡管網友的回答不一定正確,但社會大眾對于“精準分類”的關注,確乎是從此時開始的。
“一開始我也很納悶。為什么吃個小龍蝦,還得里里外外拆成那么多‘零件’,然后像做標本一樣碼在桌上,分門別類扔。”后來經過辟謠,陳霞娜終于意識到,這只是網友對于垃圾分類的一種調侃。
關注精細化分類的不僅僅是陳霞娜,更有互聯網的原住民“90后”“00后”們。這場始于一句上海話的分類“狂歡”,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垃圾分類已經脫離概念和宣傳,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
通過詢問孩子,陳霞娜終于在手機中找到了自己的“分類指導員”——有別于搜索引擎里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的分類指導,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微信公眾號顯然更權威,也更接地氣。
“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食物殘余,不同城市有不同叫法:在上海叫作濕垃圾,在寧波叫作廚余垃圾,而根據杭州最新修訂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則被稱為易腐垃圾。”陳霞娜表示,雖然這些名稱都指向一類垃圾,但在日常志愿服務過程中,還是會造成一定的混淆。
“實際上,除了微信公眾號以外,現在不少平臺例如支付寶都搭載了生活垃圾分類查詢系統,還能根據所處的城市隨時切換,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能去好好學習一下。”陳霞娜說。
通過智能手機預約回收
記者從市分類辦了解到,根據即將施行的《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可回收物的收集、運輸可交予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而大件垃圾則需要由產生單位、個人自行運輸,或委托單位負責。
這兩類垃圾正是智能回收發揮作用的“主戰場”,無論是遍布市區的“搭把手”智能回收平臺,還是搭載于支付寶上的“易代扔”服務,都為市民處理手頭的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提供了選擇。
點開微信公眾號,選擇“大件預約”,輸入預約時間、地點、廢品類型等基本信息……陳霞娜現場向記者演示了一遍大件垃圾的預約流程。“雖說我們家不怎么產生大件垃圾,但涉及更換床墊、餐桌等家具時,大件垃圾的搬運總會給我們帶來困擾。”
鑒于大件垃圾占用空間大,且不易于搬運,通過智能手機進行預約收取有著天然的優越性。“沙發、床墊等大件垃圾中木質材料占據多數,拆解處置的人力成本遠大于其作為燃料的價值,因而少有‘破爛王’上門收取。而通過‘搭把手’平臺進行預約收取時,居民僅需要支付往返每公里4元的運輸費用,相比搬家公司也較為便宜。”寧波供銷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CEO閔亞軍說。
行車路上,記者曾不止一次目睹載有“搭把手”智能回收站的卡車匆匆路過的場景。如今,“搭把手”平臺正以席卷之勢在各個居民小區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參與垃圾分類,也有越來越多中老年人借此學起了智能手機的用法。
“現在,垃圾分類與智能手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也希望社會上的年輕人多多為家里的老人們指點一下,讓全家都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陳霞娜這樣倡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