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水平,提高垃圾分類質量,近日《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正式公布,對我市垃圾分類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標準、新的要求,我市在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收運、處理等環節,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昨天上午,市政協“民生實事協商平臺·有事好商量”第七期活動就深化垃圾分類處置這一民生話題展開協商討論。
“2018年,紹興日均產生垃圾7250噸,大塢岙填埋場因容量飽和從今年開始已停止日常填埋!”在協商活動開始前播放的一段“垃圾圍城”視頻,讓現場許多觀眾頗為震撼,深深感受到了我市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垃圾源頭減量工作首當其沖、迫在眉睫。今年我市將通過推進全市所有超市和農貿市場使用菜籃子、布袋子,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費用品;推進所有城鎮集貿市場(果蔬批發市場)果蔬皮就地處理和凈菜進城;推進中型以上餐飲企業、食堂全面倡導“光盤行動”;推進商品、電商、快遞“過度包裝”專項整治等八大行動,開展源頭減量工作。
此前,本報曾報道我市日均收發200萬個快遞,由此產生的快遞包裝垃圾觸目驚心。推廣使用快遞循環包裝袋、包裝箱是實現快遞垃圾源頭減量的有效方法。我市計劃首先在建有蜂巢快遞點的小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商務樓等引進綠色回收公司,設置循環包裝袋、包裝箱回收裝置。力爭通過一年努力,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70%以上,居民參與率達到70%以上。
在垃圾分類投放方面,通過前期調研,無論是星悅灣小區的“定時定點回收制”、柯橋區楊汛橋鎮蒲蕩夏村的“站長制”,還是翡翠園小區與御河灣小區的“刷卡投放與取袋制”,都為居民小區及農村垃圾分類投放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不少政協委員建議,將這些有效的垃圾分類經驗推廣到更多居民小區及農村,可全面提升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
與此同時,在市民認真做好垃圾分類投放的基礎上,垃圾分類收運及分類處理工作也必須同步推進,否則會嚴重影響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對此,我市環衛部門表示,下一步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強制推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將逐漸完善,分類出來的四類垃圾將會得到規范科學的處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