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世琪 通訊員 朱智翔 張澤民)7月11日,全省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現場會在義烏舉行。去年5月至今,我省已累計有95個鎮(街道)、210個生活小區和32個工業園區實現了污水零直排。
污水零直排是通過截污納管等方式確保污水與雨水區分,并經過處理達標排放。經過一年的努力,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浙江模式初步形成,但在推進過程中,地區不平衡、相關工作如何統籌推進、長效機制如何建立等問題相繼涌現。我們離污水零直排還有多遠?答案就在這些問題的背后。
路子要因地制宜
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在浙江是全省總動員,但因不同縣(市、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步伐難以邁得整齊。怎么辦?金華市義烏市和磐安縣的經驗值得借鑒。兩地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卻走出了兩條各具特色的“零直排”之路。
義烏走的是“精細化、大投入”之路。走進浙江思源絲網印刷小微產業園區,一套初期雨水回收系統引人關注。這是為了確保園區內污水零直排不留死角而安裝的。“這里印染企業集聚,平常路面難免有污染物積累,一旦下雨,污染物被雨水沖走,雨水就變成了污水。”園區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可以將15分鐘內的降水識別為污水,并引入污水管網,處理后排放。
截至目前,義烏財政投入48億元、其他渠道投入150億元用于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域366個區塊中的95%已完成創建,預計今年7月底可全部完成。
再觀磐安,則是別樣光景。“磐安作為欠發達縣,在零直排區建設中投入資金有限,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金點子!”磐安縣治水辦專職副主任厲旭陽說,其中最具磐安特色的做法要數“清掃井”。
“清掃井”是住戶門前的一處擋污設施,當生活用水流出時,非液態的垃圾、雜物等就被擋板阻隔滯留,僅污水進入地下管網。據了解,一個清掃井大約只需80元就能制成。目前磐安已有2萬多戶住戶安裝并使用。
“方法模式需要創新,因地制宜是最好的方式。”省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理念須注重雙贏
“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是否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這樣的聲音在過去一年從未停止。
“這是對區域環境的一次綜合性整治。各地要以此為契機,倒逼企業淘汰、提升、轉型。”省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
義烏后宅街道起航工業園區曾是個“低散亂”企業的集中地,園區內的企業廢水處理不規范、環境管理不到位。當地以零直排區建設為契機,拆除企業之間的“圍墻”、建設集中配套的公共設施,對原有產業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整治和升級改造,企業得到了實惠,環境得到了改善。
整治與發展的雙贏同樣發生在農村。長興縣水口鄉是浙北地區有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人氣集聚帶動了經濟發展,也給環境造成較大壓力。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全力推進農家樂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全面治理生活污水。”水口鄉副鄉長丁利強表示,截至目前,水口鄉已建成配套管網90余公里,實現農家樂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為水口的自然環境增色不少。“游客都表示水口的水更清澈了,回頭客越來越多。”丁利強說,今年上半年水口鄉旅游收入5.76億元,同比增長20%。
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正是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要義所在,也只有實現生態與發展的協調統一,才能高質量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長效靠科技賦能
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不應止于截污納管,雨水和污水是否能分別流入正確的管道更為重要,這就需要長期有效的監管。
科技正為污水零直排的長效監管賦能。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及,以搭建“數字管網”、強化“數字監控”為載體的“數字治水”管理鏈條已逐步建立。
杭州市余杭區東湖街道上馬的“智慧管網項目”讓“走錯路”的污水都有跡可循。該系統可以通過實時監控、自動預警、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等功能,針對性地解決地下管網管理的難點。一旦雨水管中的水出現污染物超標,工作人員便能通過系統馬上定位出問題的管道,解決問題。
無獨有偶,舟山市2018年開發的“污水零直排智能化信息系統”,采用“互聯化+云平臺”技術,將建設資料整合為“一張圖”,貫穿排查、建設、運行、監管全過程。目前,該市7個工業園區、4個生活小區和 7個鄉鎮(街道)已使用該系統全面開展工作。
據了解,今年我省的目標是將310個鎮(街道)、800個生活小區、52個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零直排區。
“隨著建設進程高質量推進,我們距離污水零直排將不再遙遠。”省治水辦(河長辦)副主任王以淼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