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上海全城總動員

努力打好“垃圾分類”戰

發布時間:2019-07-08 12:47:2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沈則瑾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各街鎮社區抓緊改造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方便居民使用的洗手池。記者在眾多先行試點的街鎮社區采訪,感受上海全城總動員打一場“垃圾分類”持久戰的氛圍。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按此《條例》,上海將堅持高標準,硬件設施要做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軟件管理要做到統籌高效、運轉順暢,瞄準“回收利用率更高、填埋比重更低”的方向不斷努力,加快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能力建設,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到2萬余噸/日,濕垃圾資源化能力達到7000噸/日的目標。

  分類有法可依

  自1996年開始,上海已開展了多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00年,上海成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2014年,上海出臺政府規章《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近2.6萬噸,年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近950萬噸。

  江蘇路街道北汪居委會主任朱燕彬告訴記者,良友小區是個老小區,沿馬路的幾幢樓共有15個門洞,居民們習慣出門時將垃圾放在路邊桶里,等環衛工人收走。聽說要帶著分好的垃圾在小區內指定的時間和地點投放,有些人覺得太麻煩,表示不能理解。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正式施行,標志著上海生活垃圾分類進入全面推行、依法治理的新階段。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金平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侯偉忠告訴記者,他們是2018年7月份開始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我們先是開座談會,商定垃圾廂房的位置和開放時間,遇到問題時再開協調會,去年底我們還開了總結會,現在大家都能做到遵守時間分類投放。”

  來自菲律賓的王煊熔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國際花園已生活10年,是這個國際社區的洋議事員。她告訴記者,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和志愿者在撤桶前一個月就開始入戶做動員工作,提前兩周將撤桶公告用中英日韓4種文字張貼出來,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很高。

  小區內有個宣傳欄,左側是各樓組垃圾分類評議榜,標著前一天各樓組垃圾未規范投放次數;右側是公示欄,標著前一天小區分類投放的垃圾重量。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居委會伊犁南路工作站干事長金瑋潔說:“我們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達到90%以上,但沒有撤桶的小區分類效果就沒這么好,要依賴保潔員二次分揀。”

  責任落實到人

  垃圾分類要取得成功,需要有特別能戰斗的社區基層組織和核心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種“方便大家分、引導大家分”的機制,把工作落實到責任人,落實到細微處。

  良友小區是江蘇路街道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已經實現了95%以上的源頭垃圾分類和定時定點投放。一位志愿者拿出一張宣傳紙給記者看,上面印著北汪居民區黨總支第三黨支部書記張錦華自編的“滬語小快板”《垃圾四分類》,內容通俗易記,在居民中散發很受歡迎。

  自2015年以來黨員嚴梅英就擔任良友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指導員,同時也是志愿者小組組長。在她的帶動下,志愿小組已擴大到20多人,成為社區自治骨干力量。他們每天清晨和傍晚自覺上崗、輪流值守在垃圾箱旁,做垃圾分類宣傳勸導、檢查分揀等工作。居委會干部張小儉說:“他們的行動帶動了其他人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居民們都說,垃圾分類后,小區越來越干凈了。“那些覺得垃圾分類麻煩的人,早就開始自覺分類了。”

  記者在長寧區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采訪時,已過了垃圾分類定點投放時間,垃圾廂房的門已關。記者看到,垃圾廂房旁邊有一塊垃圾分類承諾書簽名墻、一個每日資源回收利用率公示欄、一個畫著“垃圾去哪了?”的宣傳欄。最特別的是地上整齊排列著四五十個食用油桶改制的花盆,里面種著碧綠的生菜。

  上航新村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朱雪菊打開兩個小小的廚余垃圾降解機,里面是發酵后的有機肥,朱雪菊說,降解機是企業贊助的,有機肥可以用來種菜。

  居委會辦公桌上,有十多本厚厚的記事本——“垃圾分類每月減量率、投放率、不準確率、破袋率統計表”“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參與率統計表”等。這里是上海最早的垃圾分類試點地區之一,2017年10月就開始垃圾分類投放。“當時只有10%的人贊成垃圾分類,不贊成的人覺得家里要放干濕兩個垃圾桶,很不方便。”朱雪菊告訴記者,為此,他們根據居民意見定制了可拆卸的分類垃圾桶,美觀又實用。

  “我們還增設了攝像頭,實時監督垃圾投放情況。”朱雪菊說。

  朱雪菊說,居委會成立了由80名志愿者組成的6支隊伍。實施垃圾分類前,志愿者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動員。分類投放開始后,志愿者每天早晚輪流值守在垃圾廂房前。“垃圾分類實施一個半月時,能自覺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居民達到70%;3個月后,提高到了90%。”朱雪菊說。

  落實重在行動

  上海長寧區程家橋街道的上海警備區第四干休所里住著一群年近九旬的老干部,去年初當這里成為上海駐軍中第一家開展垃圾分類試點時,就遇到了難處。

  干休所所長陶磊告訴記者,老干部們普遍養成了固定的生活習慣,各家聘請的家政服務人員又一時掌握不了垃圾分類,有人寧愿拎著垃圾袋到大街上去找垃圾箱,也不愿進行垃圾分類。

  關鍵時刻,軍民共建共治的工作機制發揮了作用。程家橋街道辦事處主任游雁告訴記者,街道和干休所配合,通過組織試點啟動儀式營造氛圍;程橋一村居民區為家政人員開設專題培訓,手把手指導垃圾分類;干休所戰士、物業管理人員和共建單位上海動物園的青年們共同擔任志愿者,值守垃圾廂房,指導居民垃圾分類。

  2018年4月18日起,程橋一村居民區正式實施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居民支持率從最初的60%上升到100%,投放準確率從70%上升到99%。85歲的戚道倫老人告訴記者,她每天在家就把垃圾分好,按時拿到垃圾廂房前。“垃圾分類利國利民,我們又力所能及,為什么不做好呢?”

  程橋一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董佳艷說,通過開展垃圾分類,拉近了干休所與周邊居民小區的距離,干休所的場地資源、教育資源逐步向社區居民開放,街道也定期將社區各類文化服務資源送進部隊。

  崇明區目前正在進行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崇明區向化鎮齊南村的垃圾分類做得非常好。垃圾收集員王漢蘭騎著收運車,在村民張丕家門口停下,拿起一個垃圾桶往垃圾車里倒,口袋里的手機隨即響了,原來,是垃圾桶在為王漢蘭“打卡”。

  去年5月份起,向化鎮運用“互聯網+”,上線“垃圾分類收集信息管理手機APP平臺”,向全鎮1.4萬多戶居民發放的干、濕垃圾桶內,均配有定位芯片和藍牙接收裝置,垃圾收集員進入一米范圍以內,就會自動打卡考勤,敦促垃圾收集員對點位負責,有效避免以往垃圾收集員兩三天才上門收一次的“缺勤”狀況。

  按照居民垃圾分類狀況,王漢蘭在手機APP平臺給予評價。若村民投放不準確,她就拍下照片上傳至后臺。居民垃圾分類狀況將作為年度五星級文明家庭考評依據。

  收集完垃圾后,王漢蘭將收運車騎到垃圾廂房,進行垃圾二次分揀。她取出一條帶有編號的卡標,將濕垃圾桶封蓋鎖住。原來,為避免垃圾桶混用、混裝等問題,向化鎮對濕垃圾桶實現“定責、定人、定桶”,對全鎮68名收集員編號并發卡,每桶濕垃圾都能定位到收集員,封蓋后垃圾車駕駛員和操作員無法打開,再不能把濕垃圾當干垃圾隨意運輸處理。等送到濕垃圾處置站后才能再開桶,對分類情況檢查驗收和考核。

  在向化鎮有機物循環利用中心,收來的濕垃圾經驗收后,被推入兩臺機器的進料口,經過攪拌、擠壓、排水和發酵,成為有機肥料,提供給周邊農戶、合作社使用。如此,實現濕垃圾“不出鎮”就地減量。值得一提的是,垃圾處置后排放的污水、廢氣也都符合國家環保標準。

標簽: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居民;上海市;管理條例;志愿者;分類責任編輯:孫璐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