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2019全國低碳日,而6月17日至23日則是全國節能宣傳周。近日,記者分赴寧波基層一線,從企業生產到百姓生活,從城市到鄉村,從區域近零碳排放區創建,到低碳出行、居住,零距離探訪寧波低碳發展新趨勢,采擷一組崇尚節能、合理消費的低碳故事,進一步營造綠色社會風尚,共同守護寧波的“藍天幸福”。
生產生活 去梅山感受近零碳排放區
在寧波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三創基地,屋頂深藍色的光伏組件整齊排列,今年1月,該光伏發電項目通過驗收并網發電,這也是梅山打造全域近零碳排放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之一。
記者前天從梅山管委會獲悉,梅山國際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建設規劃課題通過專家組評審并正式結題,這也是全市首個近零碳排放區。
按照目標,梅山將聚焦工業、建筑、交通、電力四個重要減排領域,通過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合理控制終端部門能源消費、積極打造低碳產業結構等途徑,在2030年前力爭實現70%的區域總體減排目標,創建成為國際領先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區。
什么是近零碳排放?梅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零碳排放比低碳排放要求更高,在狀態上更接近于碳中和。2015年我國提出“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2017年,梅山啟動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創建。
為什么選擇的是梅山?梅山主導產業多為低能耗產業,比如海洋科技與智能裝備、現代金融創新服務、生命健康、生態休閑旅游等。此外,梅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單位GDP綜合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獨具優勢。
當前梅山新引進的項目,均植入低碳理念。梅山港區岸電供電系統正在抓緊建設,建成后將有效減少船舶二氧化硫等氣體排放量90%以上;三創基地的綠色低碳理念還體現在用電量管理、水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綠色建筑設計中,可實現雨水回收循環再利用;梅山海洋科教園計劃打造“海綿校園”,并規劃了通海風道,減少能源消耗。
根據計劃,梅山還將通過建設中營風電二期、中歐國際生態城等一系列項目,推動低碳生態居住區、綠色經濟聚集區、智慧新城等項目建設。今年4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將梅山示范區建設列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縣級綜合示范區。
低碳出行 近七成公交線路與地鐵銜接
“每年楊梅上市時節,前往慈溪、余姚的一些主干道總會擁堵,楊梅采摘公交線雖然不能全面解決問題,但倡導了綠色出行的理念。”市公交總公司司機趙葉軍說,上周末,首趟前往三七市鎮的楊梅采摘公交線發出,本周末,這條公交線將繼續開行。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公共交通成為寧波人低碳出行的好助手。我市通過線網優化,推行特色線,讓越來越多的市民愛上公交出行。“今年以來,我們已推出了登山線、假日休閑線、楊梅采摘線等季節性特色公交線,同時新辟、優化多條公交線路,完善常規公交的線網布局。”市公交總公司運營管理部副主任吳寧鋒說。
“把私家車換成公交車+地鐵,不僅省心省油,更重要的是為城市的藍天作一分貢獻。”在東部新城金融中心附近上班的馬先生說,“從報紙上看到公司附近開通了微公交直達地鐵站,我剛買的私家車就成了‘假日車’。”本月初,我市優化調整微11路,實現公交車與軌道交通的“零距離”接駁。
除了短距離、快周轉的微公交,寧波公交積極構建與地鐵接駁的零換乘站點,做好地鐵客流的“喂送”和“疏散”。通過新辟和優化調整,目前,市公交總公司與軌道交通有銜接的公交線路共計134條,占全公司總線路近七成。
鄉村振興 光伏發電讓“紅村”再添“綠引擎”
6月19日上午,梁弄鎮橫坎頭村“沐浴”在梅雨中,但屋頂安裝的光伏板依舊有序運轉著,向村子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這樣的奇妙場景,得益于一批本月初正式并網發電的新型銅銦鎵硒材料光伏板,它對光源更敏感、發電效率更高,讓橫坎頭村能夠避開天氣因素的干擾,依托光伏發電助力鄉村振興。
“兩個月前,我家的屋頂租給了余姚市晶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裝20張光伏板,天氣好的時候能發電25度,下雨天也有6度左右。”68歲的橫坎頭村原村主任黃水夫說。他是村里試水屋頂光伏的“第一人”。在他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了這項“綠色工程”。
目前,全村安裝了2016張光伏板,裝機容量201.6千瓦,預計年發電量21萬度,減少碳排放量756噸。并網之后,這批光伏板已發電10750度,雨天也能保持每天約230度的發電量。
按照預期,橫坎頭村每年可以通過光伏發電獲得6萬元收益。光伏發電與景區線路“上改下”工程同步開展,當地的紅色旅游產業也因此受益。
記者從國網寧波供電公司了解到,截至6月19日,全市光伏總裝機量達132萬千瓦,今年1月至5月發電3.32億千瓦時。
科技創新 秸稈變“木頭” 將樹木還給森林
“像木材一樣可釘可鉚,點燃10秒后離火自滅,不會翹曲也不發生霉變,而且價格比普通木材還要低。”前天,記者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看到了這種奇怪的“木頭”,雖然它長得和木頭一樣,但有八成材料是秸稈。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市民在家具材料選擇中更喜愛于實木或復合板材,市場上也常常打出“全實木制造”等招牌吸引消費者。然而,隨著社會對木材需求量越來越大,森林生長的速度已漸漸滿足不了需求,2017年,我國木材進口依賴度已經在60%以上。
當低碳生活成為主流,一種由寧波研發的仿木材料將有望成為市場“新秀”。近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將草本植物纖維(秸稈)與塑料樹脂結合,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的仿木材料——植物纖維高分子復合材料,并且其對水火還具有“免疫”屬性。團隊牽頭人朱錦告訴記者,目前,研究團隊通過與一家山東科企合作,已能制備出植物纖維填充量高達80%的植物纖維高分子復合材料。
仿木使用壽命遠遠優于原木,經過長年風吹日曬也不會腐蝕褪色,更不會生蟲,既耐用又環保,還防火。朱錦表示,隨著研發和市場推廣的深入,由秸稈制成的仿木產品會很快進入市場,從而促使人類將樹木還給森林。
綠色建筑 一幢樓可減少碳排放量126萬公斤
這幾天,位于寧波高新區院士路的太平鳥高新區男裝辦公樓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其斜向圓柱形的造型已初具輪廓。
“作為綠色建筑的重要一環,我們這兩天正在進行光伏線路安裝和遮陽施工,預計本月可以安裝完畢。”在現場施工的寧波浙華智慧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技術經理趙剛對記者說。
該大樓集辦公、研發、創意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為企業總部辦公樓,總建筑面積7.55萬平方米,建筑層數地上五層、地下三層。建筑項目最大的特色,是全面采用了綠色理念,按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設計建造,采用了太陽能光伏系統+空氣源熱泵、節能機電設備、節水、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回用、下凹式綠地、屋頂綠化等)、一氧化碳濃度監測、建筑遮陽等12項技術。
“結合綠色建筑相關要求,我們給設計單位提出了多條節能的建議,如原來計劃采用傳統空調主機,采用傳統球軸承帶動,這樣會因為摩擦而造成能耗損失,我們建議采用具有磁懸浮技術的空調主機,僅此一項,就把主機實際運行能效提高20%以上。”寧波華聰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綠色建筑事業部負責人尹金戈介紹,整幢大樓在其生命期內的方案設計、建材生產、施工建造、運行維護、拆解、回收等階段均考慮到了碳排放總量的減少問題。其中,光伏項目成為減碳固碳的主力軍,以大樓生命周期50年計,減碳量為126萬公斤二氧化碳,減碳固碳占比31.53%。
據市住建局提供的信息,全市去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1200萬平方米,新增6個綠色建筑高星級示范項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50.21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年度建筑節能目標。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