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人民檢察院的兩名檢察官來到該市寧東鎮一塊空地,了解該院送達檢察建議后的整改情況。“幾個月前,這里可是散布著各種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蚊蟲飛舞,臭氣熏天,影響周邊居民生產生活和交通。”在一處正在“復綠”的空地旁,檢察官馬瑞告訴記者。
這座人為形成的垃圾場面積達310畝。過去幾個月,在靈武市檢察院公益訴訟的督促下,部分空地已經種上了綠植,還沒有“復綠”的空地上垃圾已經被清理干凈。但是幾個月前,這個“垃圾場”怎么就沒人管呢?
300多畝空地變身“垃圾場”
2018年8月17日,檢察官馬瑞、楊生鴻在開展生態環境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專項檢察監督活動過程中,發現這個“垃圾場”。
“這是典型的‘破窗效應’,只要將‘破窗’修補好,平時加強巡查,這里的環境就會改善。”檢察官楊生鴻說。
細心的檢察官意識到,這些露天堆放的垃圾還可能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利用GIS實地勘測后發現,兩處堆放垃圾的空地總面積達310畝。
辦案檢察官為此立即走訪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環保局,該局回應:2018年7月10日就已經接到過居民這方面的投訴,他們于7月12日以移送轉辦方式,將投訴事項移交規劃建設土地局辦理,但該局一直未采取相關措施及時處理。
檢察官調查了解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環保局、綜合執法局、規劃建設土地局、寧東市容管理中心、寧東鎮政府五部門均對轄區生態環境保護負有相關職責,但都存在未依法全面履行行政監管職責的情形,職能上的交叉最終導致這塊空地成了“三不管”地帶。
“踢皮球”導致公共利益受損
2018年8月20日,靈武市檢察院依據《行政訴訟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向上述五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正確履行職責。
接到檢察建議后,上述五部門及時協商溝通并制定整改方案,對上述涉案片區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依法全部分類進行清運處置,清運后的現場被覆土整平,設置封閉式圍擋,定期巡查,杜絕了再次傾倒垃圾現象的發生。
今年春天,在上述整改措施的基礎上,又將地表裸露區域也使用綠網覆蓋以防止粉塵污染,種植樹木,綠化美化環境。
辦案檢察官認為,靈武市寧東鎮周邊是寧夏的重工業基地,近年來隨著這一地區的快速發展,進駐企業及外來人口激增,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但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靈武市檢察院先后向具有生態環境監管職能的部門和單位,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29份,督促其正確履行職能,從而解決了一批群眾反響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贏得群眾好評。
就本案而言,寧夏社科院學者李祿勝分析認為,對于居民投訴的類似環境問題,相關職能部門本該積極履職盡責,但一些部門習慣上把問題當“皮球”踢來踢去,把本該履行的職能拋在一邊,以“不歸我們單位管”“找某某單位”來搪塞,最終導致的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實屬不該。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