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17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宋衛新 張衛鋒 方祺)5月13日,當建德第三次把象征著全省治水最高榮譽的“大禹鼎”攬入懷中,這座位于新安江畔的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再度向世人展現了“水清、風涼、霧奇”的美麗氣質。
治水五載,建德市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2014年,“五水共治”工作成績排名杭州第一位;2015年,成功創建省第二批“清三河”達標縣市,2016年,205條鄉鎮級以上河道全部達到Ⅲ類水質;2017年,率先完成剿劣提標工作,成為全省首批銷號報結縣市。
水清建德如何“煉”成?近年來,建德以新安江綜保工程、獨流入海工程等項目為抓手,持續推進“污水零直排區”“美麗河湖”建設,建立“清三河”長效管理機制,精準打好“一江碧水送杭城”系列組合拳,走出了一條極富特色的“治水之路”。
緊扣重點
美化環境“生態治”
自從“五水共治”以來,“民間河長”黃根生,每天都要沿著洋尾溪走走看看,以前考慮的是如何將黑臭河的標簽拿掉,而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將這一江清水持續管理好,雖然治水任務繁重,但他和村干部沖在一線,帶頭示范,硬是治出了一條“最美河道”。
2018年以來,建德以一月一考核等“六個一”制度,規范“河長”履職,將“河長制”向村級河道延伸,推動河長體系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據統計,建德全市上下共443名“河長”、226名“湖長”和1279名“溝渠池塘長”,累計巡河3.3萬余次,協調落實問題4600余次。
河道水清岸綠、林間鳥語花香。包括蓮花溪在內,建德還有乾潭鎮胥溪、下涯鎮大洲溪、富春江建德段成功創建為杭州市級“美麗河湖”,一泓清水也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據悉,建德制定了五年行動計劃,總投資6.79億元,以期擦亮更多河湖的生態底色。
改善全域水環境質量,還需牽住“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牛鼻子”。去年以來,建德市完成了生活小區、工業園區、試點鄉鎮等12處污水零直排區的創建工作,并超額完成了2個鄉鎮的污水零直排創建,穩步走在杭州市前列。
嚴格督查
動態監管“分類治”
在大洲溪兩岸,曾經的黑臭河已不復存在,借創建省市美麗河道及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之勢,由7個生態堰壩、5個親水平臺等富有水文化特色的大洲溪沿線親水區,串起了煥然一新的沿河村落,同時,它還滋養了藍莓、葡萄、草莓等果蔬基地。
水清了,景美了,生活環境也更怡人了。為了長效鞏固治水成果,建德圍繞入河排水口、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小微水體長效管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等重點領域,把重點專項督查和常態化督查結合,全域水源實現督查全覆蓋。
“一月一專項、一周一重點、一日一督查。”2018年,建德全年累計開展各類督查行動665次,檢查點位1326處。對容易受污染的河道,建德予以重點關注并設立隱患清單,對反彈河道治理實行銷號制并納入常態化監管。
夯實河道水質,入河排水口“回頭看”。去年以來,建德對全市205條河道的排水口,進行了地毯式排查。其中,1858處排水口被更新,并進行編號和標注。“按照‘一口一檔’的要求,我們對排水口、雨水口和排污口進行分類監管,并明確了責任人及職責。”建德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智慧治水,讓天更藍、水更清。建德開發了智慧河道管理系統,還配備了無人機、直升機等設備參與河道巡查,為河湖的治理和長效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例如,蓮花鎮對重點區域的溝渠、池塘、水庫等點位安裝了360度監控探頭,實現了實時監控和有效處理。
廣泛發動
全民參與“協同治”
新安江畔,萬名志愿者身穿紅馬甲,向市民發放“五水共治”的宣傳單;小溝渠邊,干部群眾喊出了“共巡一次河道,共享一江清水”的響亮口號;“世界水日”當天,建德各部門單位還開展了“巡江毅行”;退二線的“治水人”,紛紛領到了“治水監督員”的證書,圍繞水質定期開展監督活動……
“五水共治”,全民在行動。通過“走村不落戶,戶戶見干部”大腳掌工作平臺,建德對全市232個行政村15萬戶開展入戶宣傳,收回問卷15萬份,張貼宣傳海報4000余份。在各鄉鎮街道,建德市治水辦對調查員開展集體培訓指導,把最新的節水護水理念送入千家萬戶。
好水引來了好魚,好魚引來了好人氣。在楊村橋鎮長寧村,村民通過“自治”給長寧村河段設置了“垂釣開放日”,當天面向所有垂釣愛好者開放,并組織志愿者巡邏隊開展違法捕魚專項整治,既形成了人人保護母親河的良好氛圍,也讓護漁觀念深入人心。
對建德而言,大禹鼎不是“休止符”,而是更高起點的“動員令”。“接下來,我們將以翻篇歸零的心態,緊扣‘美麗河湖’‘污水零直排區’等重點創建工作,堅定不移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鞏固戰和持久戰,讓老百姓享受更美更清的水環境!”建德市治水辦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