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28日訊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衢州市委“1433”戰略和“3752”鄉村大花園振興體系的指導下,2018年,衢州市鄉村大花園建設工作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工作推進,都想在先、謀在前,抓得緊、干得實。鄉村振興的藍圖越繪越清,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推進“雙十項”攻堅,系統破解“人地錢房”問題,構建了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鄉村產業的基礎越夯越實,糧食產能提質增效、主導產業活力迸發、農業綠色發展高位推進,被列為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列入部市共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計劃,連續8年獲得省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優秀;美麗鄉村的風貌越來越好,“三大革命”統籌推進,“四級聯創”深化實施,特別是“一戶多宅”整治成效巨大,基本實現“非法一戶多宅”整治清零的階段性目標;農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2018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255元,同比增長10%,繼續保持走在前列的良好態勢;城鄉融合的動力越來越足,市民下鄉和農民進城的通道逐步打開,鄉村改革的動力不斷增強。
頂層設計繪藍圖
提好“衣領子”
按照省委對衢州提出的鄉村振興要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跳出“三農”著眼全局,把鄉村振興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整體謀劃,與省委提出的大花園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大花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以鄉村大花園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衢州方案和目標追求,實施五大任務、推進十大專項、破解十大難題,明確鄉村振興的時間表、作戰圖、任務書。
全市上下“建專班、立軍令、優機制、強統籌”,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一是建專班。組建鄉村大花園、農房整治、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現代生態農業等11個鄉村振興專項工作專班,集中辦公、團隊作戰,并針對各專班力量有限、資源分散、溝通不暢等問題,探索建立“8+11+X”鄉村振興大花園建設聯席專班,把控鄉村振興大花園建設的總體方向,排定年度目標任務、謀劃推進重點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切實增強了組織領導力和執行力。二是立軍令。市委書記與副書記、分管副市長簽訂《推進鄉村大花園建設攻堅任務書》,層層抓落實、一級抓一級。三是優機制。為強化工作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規范性,建立健全月度推進、雙月督查、跟蹤問效的工作機制,每月召開“鄉村振興”推進現場會,市委書記部署推動。每兩個月由市政協領導帶隊,突出重點對6個縣(市、區)開展一次實地督查。同時各專班還建立動態考核、月度排名、跟蹤問效及約談問責機制,以高壓態勢持續推進工作落實。四是強統籌。全面推動大“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印發《關于構建以建設鄉村大花園為導向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的通知》,研究制定“任務清單”“政策清單”“資金清單”,實現上下政策資金資源統籌、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統籌。
突出重點美鄉村 牽好“牛鼻子”
一是突出民生導向,推動農房政策體系大重構。圍繞農民建房服務好,農村風貌提升好,資源轉化利用好的目標定位,制定《實施意見》、《考核辦法》、《一戶多宅整治手冊》、《農房整治四十二問》、“1+X”政策體系等一攬子政策意見,確保農民建房立好規矩,形成規范。針對建房落地難,建立了“1+4+1”鄉村規劃體系;針對建房審批難,全市域推廣“一張表”審批模式,實現農房審批時限由原來的90天縮減到30天內。二是突出問題導向,堅決打贏“一戶多宅”整治大會戰。堅持“摸家底”先行,“法理情”并舉,“拆改用”結合,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帶頭拆。為防止新增違建產生,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問題條例”。2018年,全市累計整治“一戶多宅”33214宗、343.71萬平方米,1261個行政村實現“一戶多宅”整治清零,完成率為95.24%。三是突出目標導向,全力推進鄉村風貌大提升。按照“十個整出”的要求,統籌提升美麗空間、美麗庭院、美麗沿線、美麗田園、美麗文化景觀水平,整治隨意搭建輔房42986宗、面積143.17萬平方米,拆除超大圍墻4159座。
對于衢州市抓農房整治為農民辦實事的做法,省政府領導表示充分肯定并批示。2018年11月4日,人民日報以《衢州著力整治“一戶多宅”(鄉村振興在行動)》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
盤活資源提效能 走出“新路子”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按照“空間重構、山河重整、鄉村重生”的高標定位,謀劃制定《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加快鄉村大花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努力實現耕地保護大變樣,產業發展大變樣,環境面貌大變樣,基礎配套大變樣,生態保護大變樣,鄉村治理大變樣等“六個大變樣”的目標。具體做實“三個三”:
一是聚焦“三大環節”。即摸清家底,土地流轉,項目推進。全面查清區域內土地資源的數量、類型和分布情況,科學分析資源的開發適應性和開發潛力,形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資金指標一本賬、智慧管理一個庫、資源分布一張圖,全市共摸排后備資源約34.47萬畝。在此基礎上,按照3年謀劃打造100個示范項目的要求,謀劃了146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其中列入省里計劃的24個項目(全省最多)已經全部開工。二是推進“三大會戰”。即抓好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和生態環境整治三大重點工作內容。在農用地整治上,重點實施耕地墾造和耕地提升“兩大工程”,3年內將建成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40萬畝,建成標準農田1.4萬畝;在建設用地整治上,重點實施“改村提升”和“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兩大工程,3年內計劃完成改村提升村300個,建設用地復墾新增耕地1.5萬畝;在生態環境整治上,對整治區域著力實施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加大礦山環境生態治理,完成45個廢棄礦山的生態治理修復,在采礦山全部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并全部納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庫。三是深化“三個結合”。堅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產業振興+風貌提升+農村改革”統籌發力,形成疊加效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既要風景,也要“豐收”,將146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項目區都打造成農村產業發展的大平臺;與風貌提升相結合,堅持以農房風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打造20條以上美麗鄉村風景線或精品區塊;與農村改革相結合,加快推進土地承包權、宅基地兩個“三權分置”改革,市場化產權交易體系建設,綠色金融改革等,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產業創新添動力 抓實“錢袋子”
為破解傳統產業大而不強、新興產業動能不強問題,衢州系統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和舉措,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擴面提質,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方面,致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實施現代農業振興“1158”工程為抓手,推動“多的好起來”。通過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深化農業“兩區”建設,全市共啟動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特色農業強鎮7個,新建美麗生態牧場65個,新培育衢江荷鷺牧場、江山鑫寶肉羊等一批精品養殖項目。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成立全省首家家庭農場專業聯合社——衢州全旺道米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創新做法得到省政府領導批示。加快推進放心農業建設,省級可追溯體系縣試點和省級放心縣創建實現全市域全覆蓋。制定出臺新一輪柑橘產業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淘汰椪柑3.63萬畝,發展紅美人、雞尾葡萄柚等新品種1828畝,新建市級柑橘精品園14個。衢州市被列為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和部市共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2018年11月份成功承辦全省畜牧業綠色發展現場會。
另一方面,致力新興產業擴面提質。持續放大好山好水生態優勢,做大做強鄉村休閑旅游和農村電商兩大支柱型產業,促進“好的多起來”。全市共有高端精品民宿40多家,市級以上農家樂集聚村99個,三星級以上農家樂經營戶(點)1245家,民宿床位6.09萬張。2018年,全市農家樂(民宿)接待游客3693.18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21.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6%、24.91%,農家樂(民宿)經濟已成為農業農村最具潛力的新業態和農民增收重要的增長極。同時,農村電商發展迅猛,農特產品銷路持續拓寬。衢州“三頭一掌”、江山獼猴桃、龍游蓮子等農特產品通過網銷途徑走向全國,獼猴桃、鴿子蛋、蜂皇漿等農產品網銷額連續多年全網排名第一,“徐香”獼猴桃等部分農產品已經形成集聚效應,14個村莊被評為2018年中國“淘寶村”,開化縣華埠鎮成為衢州市首個“淘寶鎮”。
基層治理強保障 夯實“好底子”
以打造中國基層治理最優城市為抓手,深入推進基層“三個三”黨建工程,做實做細做深做優基層治理這篇大文章。實施“三大主體工程”,推進“三個全覆蓋”,運用“三大指數”。在中國改革(2018)年會暨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高層研討會上,衢州基層治理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并作《打造中國基層治理最優城市—市域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衢州實踐》的主旨演講。
一是做優市縣一體“頂線”。全市綜合執法、市場監管、國土、規劃、環保、安監、司法等部門共1000余名派駐人員下沉為鄉鎮(街道)“平臺干部”,每個鄉鎮(街道)平均派駐10名。二是做強鄉鎮(街道)“中線”。全市103個鄉鎮(街道)全面建成“四個平臺”和標準化綜合信息指揮室,形成統一指揮、聯合執法、聯動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做實村(社)網格“底線”。劃分村社網格4174個,劃分專業市場等各類專屬網格140個,“一長三員”隊伍人數38099名。四是做暢聯動指揮“豎線”。形成了“縣級大聯動中心、鄉鎮綜合信息指揮室+四個平臺+全科網格”的技術鏈條,全面推廣“村情通+全民網格”治理模式。該做法得到省政府、省政協多位領導批示。衢州市在全國楓橋經驗大會介紹《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100例》經驗;獲第五屆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十佳創新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