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仁和街道:頻出垃圾分類亮招 擦亮仁和城鄉秀色

發布時間:2019-03-30 08:15:23 來源:余杭晨報 記者 吳怡倩 黃陽軍

  打茶會上講講垃圾分類的“那些事兒”

  “垃圾不落地音樂線”,讓仁和更整潔美麗 陳書恒/攝

  工作人員操作濕垃圾處置設備

  仁和中學有機垃圾生態處理中心,實現濕垃圾就地處置

  退休教師蔣法初向村民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志愿者發放垃圾分類倡議書

  和平雅苑小區被評為杭州市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垃圾不落地音樂線”運行模式漸入佳境;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進入學校和企業;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用方言講垃圾分類的“那些事兒”……近年來,仁和街道通過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工作,與此同時,老百姓的主動參與,也讓垃圾分類工作演變成一場全民行動。

  垃圾分類既是“老話題”,也是“新時尚”。今年3月13日,區委2019年第一季度鎮街、村社書記“三個全域”擂臺賽暨垃圾分類推進會召開,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從中,我們得到一個信號:在“全域美麗”建設全局中,垃圾分類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謀定而后動,仁和街道將開啟垃圾分類的全新篇章,積極探索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及減量化資源化的處理;推行虎哥回收模式,引導鼓勵居民開展生活垃圾前端分類,有效控制生活垃圾總量增長;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指導工作,為“全域美麗”建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設備進學校、企業 濕垃圾就地處置能力逐步提升

  上午,一輛滿載餐廚垃圾的垃圾車緩緩開進一個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工作人員將垃圾桶放置到指定位置固定,并打開垃圾桶的蓋子,然后走到設備操作臺按下“上行”按鈕,只見垃圾桶內的垃圾被倒入設備中,不到幾分鐘的工夫,原本氣味難聞、體積龐大的一整車垃圾就不見了蹤影。

  “吃掉”這一車垃圾的是仁和街道餐廚垃圾末端處置設備,該處垃圾處理站位于三白潭村,日處理餐廚垃圾能力能達5噸,主要處理的是仁和各個村社區、企業、醫院、學校等地產生的餐廚垃圾。

  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的奧秘在哪兒?“設備運行的核心就在于其中的電加熱工藝系統,餐廚垃圾進入設備,通過真菌發酵、電加熱碳化分解等過程,最終得到干的有機肥料。”仁和街道城管服務中心主任胡勇介紹,從垃圾進料到有機肥料出料,整個過程需要24小時,一般100斤的垃圾最終能得到10斤有機肥料,垃圾減量能達90%,此外,最后得到的有機肥料還可以提供給仁和轄區內的園區種植基地,用于枇杷樹、梨樹等果蔬生長的肥料。

  除了街道集中的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仁和還率先在仁和中學、杭州大宏農業有限公司進行試點,分別設立了兩個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在垃圾處理能力方面,仁和中學的餐廚垃圾處置設備消納能力達500公斤/日;大宏農業有限公司的餐廚垃圾處置設備消納能力達2噸/日,目前均已投入使用。在設備引進方面,企業、學校可以通過自己出資購買設備,或由其他公司投入設備,企業繳納向其處置費用出資垃圾處置費兩種方法。

  “垃圾末端處置點能夠進學校、進企業,這是仁和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一個創新。”胡勇告訴記者,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占地面積小,運轉環節輕便化,能避免二次污染,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對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處理,下一步,街道計劃通過現場參觀等形式,鼓勵企業、學校加強濕垃圾處置的積極性,根據實際需求引進餐廚垃圾末端處置點,從源頭控制垃圾增長。

  落實垃圾分類“仁和實踐” 讓垃圾不再落地

  3月24日上午,仁和街道“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主題宣傳活動在仁和廣場上舉行,志愿者們將一封封倡議書發放給來往居民,并向他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這是仁和街道宣傳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為了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提升垃圾分類群眾參與率、正確率和科學處置率等,仁和街道重點推進全面宣傳垃圾分類工作、實行“垃圾不落地音樂線”、推廣虎哥回收模式等,逐步提升居民生態環境和幸福指數。

  前年,仁和街道首條“垃圾不落地音樂線”在和旺街投入使用,為周邊商戶帶來了更便捷的垃圾投放處理方式,也讓沿街衛生環境得到了改善。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每天早上,放著音樂的垃圾清運車車準時駛入和旺街,開啟當天的收垃圾之旅。在一家小吃店門口,錢大伯將早已分好的垃圾裝在桶中準備投放。“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垃圾分為廚余和其他兩類,聽到音樂后直接到固定回收點位交給保潔人員投放就好了。”錢大伯向記者介紹,每天接近中午的時間段,客流量增多,垃圾也會比較多,有了這條“垃圾不落地音樂線”,店內餐廚垃圾堆積的情況幾乎不再出現。

  目前,仁和街道創建“垃圾不落地音樂線”共計3條(和旺街、仁河大道、河濱街),經過前期調查,“音樂線”途經的和旺街沿線商戶共有196戶,3條街每天大約會產出2噸左右的各類垃圾。針對調查情況,垃圾清運車的具體行駛路線設定為從和旺街東側的葛墩路出發,沿街一直行進到西側的獐山路,再從河濱街西側出發,沿街一直行進到仁河大道,距離共有1700米。運行時間分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個時段,上午為7點半到10點半,下午為1點半到4點半,晚上為7點到9點。

  “前期由城管服務中心牽頭,整合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城管執法中隊人員、保潔隊伍對和旺街沿街商戶進行宣傳,向沿線商鋪告知垃圾收運車沿線停靠點、時間、行駛路線、每日清運頻次等,如今這條音樂線已漸入佳境,這一高效垃圾分類回收的方式也讓商戶們逐步養成了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和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仁和街區的環境面貌和衛生情況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胡勇告訴記者,街道還與虎哥回收合作,在仁良花苑、花和雅居、云和雅苑三個安置小區設立虎哥回收點,計劃4月正式運行。

  此外,仁和街道還對集鎮區塊范圍內仁和印象、清合嘉園東區、和平雅苑等9個小區和7個企事業單位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共涉及小區住戶4144戶,每月無償提供分類垃圾袋170000余份,配備分類垃圾桶450余只,完成垃圾桶五面貼標工作,并在各小區實行樓道長責任制度,各小區樓道設置樓道長一名,負責日常樓道內的垃圾分類

  監督及指導工作,提高居民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意識。

  探索垃圾分類“仁和特色” 示范引領帶動全民行動

  在漁公橋村的村頭巷尾,一對對黃綠兩色的小圓桶擺放在家家戶戶門邊上,星星點點的明黃和翠綠,給春日里的蔣家灣組增加了一抹亮色。截至目前,仁和街道共發放黃綠垃圾桶67384個。

  去年,仁和街道18個村進入“美麗鄉村”全面建設階段,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各個村的垃圾分類工作也提上日程。垃圾分類有固定標準,如何才能引導村民正確分類?怎樣才能讓村民們自主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怎樣讓家庭主婦們改變“所有垃圾一個桶”的習慣?……仁和街道不斷探索仁和特色模式,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

  在仁和農村,有一種普遍流行的聚會形式叫“打茶會”,村民們聚在一起喝茶、暢聊,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因此,仁和街道將垃圾分類工作融進了“打茶會”。“有了好的環境,才能有好的身體。環境保護、垃圾分類,都是與我們老百姓息息相關。”“家家戶戶都會領到兩個垃圾桶,這不是形式,要真正用起來。”“平時廚房洗菜,我都會把菜根菜葉丟進綠色垃圾桶,包裝塑料袋丟進黃色垃圾桶,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了。”……打茶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垃圾分類工作,正確的垃圾分類方式、垃圾分類的要領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被大家牢記。

  “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也更美好了!”今年74歲的蔣法初是一名退休教師,平日里喜愛練練書法、畫畫山水畫,閑下來喜歡去門前走走,自家門前的樹葉他總是掃得清清爽爽。他說,自己是一名老黨員,退休后閑暇時間多,應該為垃圾分類工作幫幫忙、出出力。

  “能腐爛的垃圾放綠桶,不能腐爛的放黃桶,就像我們家里的剩飯、剩菜、果皮之類的要倒在綠色桶內,紙巾、包裝袋這些要放在黃色桶內,很好記的。”平日里,蔣法初會去平宅村、九龍村、漁公橋村等地,為村里的婦女代表、村民們上“垃圾分類”課。

  不上課的時候,蔣法初還會跑到鄰居家串門,他有一個“怪癖”,特愛翻人家的垃圾桶,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榜樣示范的力量是無窮的。村民們也在他和村里監督員的督促下,漸漸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與生活習慣。“現在我們蔣家灣組越來越漂亮,走在村道上,煙蒂、雜物都很少見,因為村民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看見地上有垃圾,隨手就會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說起村里的變化,蔣法初頗有些自豪。

  垃圾分類事關人人,只有群眾參與度高了,工作才能越做越好。今年,仁和街道還將建立健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努力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有效提升轄區內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水平,為全域美麗建設鋪好“青云之路”。

標簽:垃圾分類;垃圾;處置;餐廚垃圾責任編輯:陳婷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