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組在小區檢查垃圾分類情況。
源頭分類質量不高,是目前垃圾分類遇到的最大難題。從3月20日開始,記者跟隨城管部門檢查人員挨個翻看小區的垃圾桶,發現部分小區有超過半數的垃圾桶存在垃圾投錯現象。不過,一些小區的好做法正在發揮示范效應,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養成好習慣。
現象:垃圾分類準確率不容樂觀
A 把廚房產生的垃圾等同于廚余垃圾
3月22日,檢查組走進華嚴社區的維科星晨小區、大步小區,看到了醒目的垃圾分類宣傳欄,還有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小黃狗”。應該說,在垃圾分類的氛圍和設施等方面,兩個小區做得還不錯。
不過,檢查人員在連翻了幾個垃圾桶后發現,用過的餐巾紙、包裝紙盒等被當成廚余垃圾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多人把廚房產生的垃圾等同于廚余垃圾,把一些不屬于廚余垃圾的東西,比如可回收的食品包裝盒等,也放進了廚余垃圾桶。”一名檢查人員說。
在一處垃圾投放點,一名女子提著一桶垃圾前來傾倒。“這桶里是什么垃圾?”檢查人員問。“廚余垃圾。”女子剛回答完,就提著桶要往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里倒。檢查人員馬上提醒她,黑色桶是裝其他垃圾的。該女子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剛才沒注意。”隨后,她把垃圾倒在了綠色的廚余垃圾桶里。
華嚴社區旁邊就是社區工作比較先進的劃船社區。這里的荷花一村、荷花二村等都是規模比較大的老小區。走進這些小區,可以看到垃圾分類圖、四色垃圾桶等設施和標識都比較齊全。不過,檢查人員打開一個個垃圾桶蓋后,也發現了垃圾投錯的情況,比如裝有其他垃圾的袋子被扔在廚余垃圾桶里,部分廚余垃圾專用袋子里裝著其他垃圾。
在社區居委會的一樓大廳,有工作人員在值班。該工作人員告訴檢查人員,劃船社區是較早實行垃圾分類的社區,已經實行好幾年了,但社區里年紀大的住戶比較多,觀念轉變有點難,此外租戶也比較多,人員流動性較大。
“垃圾分類,舉手之勞,變廢為寶,美化家園。”在社區一個垃圾投放點,電子屏上滾動的垃圾分類宣傳語很醒目。有兩名居民戴著督導員的袖章在垃圾桶前對垃圾分類進行督導。“我們在小區督導有一年多了,一開始需要糾正的現象比較多,不過現在分得比以前清爽多了。”一名督導員說。檢查人員打開桶蓋后,發現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里還是有一袋廚余垃圾。督導員隨即將其分揀到廚余垃圾桶里。
檢查人員又來到社區漁悅樓三樓的一名租戶家里,了解垃圾分類開展情況。“垃圾分類社區經常在講,也到處貼有宣傳標語。我知道廚房的垃圾要分開投放,可以賣的垃圾也要分開放。”該租戶說。
B 廚余垃圾桶里卻難覓廚余垃圾
老小區的垃圾準確分類投放情況還不夠理想,那新小區的情況又怎樣呢?
當天晚上8點多,檢查人員來到姚隘路的江東府小區,這是一個外觀比較整潔美觀的新小區,綠化環境也不錯。進入小區大門后,查看的第一組垃圾桶就讓檢查人員感到吃驚,沒想到小區環境這么好,垃圾分類情況卻出人意料地不匹配。
打開裝得滿滿的綠色廚余垃圾桶,里面有很多紙盒等可回收物,也有不少快遞包裝袋等其他垃圾,廚余垃圾反而難覓蹤影。隨后查看的幾組垃圾桶,情況也不怎么樂觀。黑色的其他垃圾桶里有廚余垃圾,打開部分裝廚余垃圾的袋子,里面裝的也不都是廚余垃圾。還有泡沫箱裝著廢棄包裝袋,放在垃圾桶外的地面上。
檢查到小區靠里面的一組垃圾桶時,分類的情況才相對好些。入戶檢查時,發現居民們在垃圾桶的配置等方面做得還不錯。有居民坦言,和國外一些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城市相比,我們在源頭分類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
而這,也是困擾管理部門的最大難題。
做法:垃圾分類做得好 “綠色存折”可蓋章
讓人欣慰的是,在寧波的機關單位和一些先行一步的小區,這一情況正在改變。特別是黨員干部,在單位、在家里帶頭做好垃圾分類、準確投放,在社區配合物業等做好垃圾分類。“在城管系統,我們建有垃圾分類的群,黨員干部帶頭,每天在群里曬垃圾分類的圖,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從而調動大家積極性,養成分類的好習慣。”市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海曙文昌花園小區,居民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很高,分得也比較準確。
小區的督導員曹阿姨告訴記者:“我們的垃圾分類工作2014年就開始了,當時從新聞上看到外地在做,但到底怎么分還不清楚,黨員、墻門組長等組成的團隊帶頭發動,還開了一個業主大會進行講解。”
隨后,社工開始入戶督導、上門檢查,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小區還與學校相結合,教育學生回家督導家人進行分類。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自覺。
該小區垃圾分類做得越來越好,還有一個秘訣。文昌花園設立了“綠色銀行”工作室,每戶居民手上都有一本“綠色存折”。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綠色存折”上會加蓋一個印章,每個印章可折合成10個積分,相當于虛擬貨幣,居民可以用這些積分兌換綠植盆栽或是洗衣液、節能燈等小禮品。這讓居民很有成就感,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此外,還有督導員的一份功勞。“從去年6月開始,我們14個人組成垃圾分類檢查小組,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在垃圾桶邊督導,一直堅持到現在。”曹阿姨說,放暑假的時候,參加暑期實踐的大學生志愿者也會加入督導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