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有小長假了。消息一出,網購平臺的旅游類商品搜索量應聲上揚。蘇寧大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下午兩點,相機、GoPro、箱包的搜索量環比3月21日分別上漲597%、420%、424%。值得注意的是,潛水裝備搜索量也大漲149%。
潛水運動近年逐漸走紅,水下探險這件很“潮”很酷的事兒,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人們一邊搜羅著世界潛水勝地,一邊曬著自己的水下發現,從朋友圈美照到抖音小視頻。
不過,要提醒潛水者,在游樂的同時別忘了關注海洋生態保護。因為水下未必都是人們想像中的童話空間,潛水也不只是一項運動、一次社交網絡里的打卡秀,更是一輪與自然的對話、一場參與者人人有責的保護行動。
潛水旅游市場前景廣闊
地球表面超過七成被水覆蓋。在潛水愛好者看來,如果不會潛水,就算環游世界,也只能看到30%的風景。
國外的潛水運動發展已久。國際性潛水組織PADI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對潛水員進行培養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則起步較晚。1995年3月,中國國際潛水俱樂部在廣東成立,算上當時全國各地僅有的7家潛水俱樂部,它們通常被認為是國內潛水旅游發展的起點。到2004年,全國的潛水俱樂部由最早這8個成員擴張至63個,中國潛水運動協會也陸續邀請CMAS、PADI等國際專業潛水組織,前來中國舉辦潛水教練員培訓班。
發展潛水運動,也是國家大力推進的方向。2016年底,國家體育總局等多部委聯合發布的《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水上運動產業發展,其中就包括潛水(蹼泳)項目。《規劃》設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
當然,潛水運動也確有其市場潛力和群眾基礎。胡潤百富發布的《中國奢華旅游白皮書》顯示,海島海濱成為2017年出國旅游的最大黑馬,以23%的占比在中國高端旅行者出國旅游選擇中排名第三。而在“最受中國旅行者歡迎的夏秋季目的地”榜單中,榮登前四的目的地全部是海島:泰國普吉島(27%)、馬爾代夫(18%)、斐濟(16%)以及國內的三亞(13%)。與此同時,擁有眾多海島的東南亞,在短短兩年內成功超越美洲,成為中國高端旅游者的新寵,尤其對80后等年輕一代旅行者的吸引力更加顯著。數量可觀、又樂于消費的海島旅行者,正是未來潛水愛好者的主要“后備軍”。
水下未必都如童話般夢幻
在水下邂逅不一樣的生靈,會激發起潛水愛好者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已經潛遍世界四大洋,包括南北極的王嘉蓓表示,愛上潛水后,不一樣的世界在自己的眼前展現,與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有眼神的交流、心靈的體驗”。在保護得好的海區,魚兒是不怕人的,它們會在你身邊游來游去,甚至呆萌地盯著你的眼睛。
然而,水下未必都如童話般夢幻、美好。“作為一個與海打交道的運動員,我很遺憾看到過太多被海洋垃圾破壞的海域。”王奧林說。去年,他在第十屆巴哈馬藍洞深度挑戰賽上,將中國自由潛水深度紀錄刷新到了110米。在下潛訓練后的休息期間,他最愛帶著攝像機在海洋中記錄潛伴在水下遨游,記錄蔚藍海洋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但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海洋垃圾,讓王奧林常常感到難過又無助——這些垃圾似乎永遠也撿不完。
數日前,一頭在菲律賓南部海岸擱淺的年輕雄性柯氏喙鯨的遭遇,也印證了海洋垃圾的問題。解剖結果顯示,這頭身長4.7米的柯氏喙鯨胃內有40公斤塑料袋,包括16個米袋、4個香蕉種植園用袋和各式購物袋。大量塑料袋讓它無法進食,也沒有體力游回大海,最后它在脫水、饑餓的狀態下死亡。
一位網友在參加過潛水員和漁民自發組織的碼頭海底垃圾打撈后表示,打撈水域水很淺,但能見度很差,而且很臭、很臟。大家打撈了很多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輪胎,甚至還有一把刀。面對這樣的水下世界,這位網友坦言,“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勇氣參加第二次。”
對海洋的傷害也可能來自潛水者
對海洋的傷害,不僅來自岸上的人們,也會來自水中的潛水者。
一位攝影家幾年前在國內某潛水地,經歷了一場令人痛心的潛水旅游。浮潛體驗者被帶到水體渾濁的海域,如下餃子般入水。缺乏基礎培訓的初學者被潛導“提溜著”在水里不斷掙扎,踢中了珊瑚好幾腳。水下能見度差,生物極少,廢棄的潛水用品倒是頗多。不僅有各種潛水號牌、潛水攝像牌、長褲、潛水鉛腰帶,還有大量浮潛專用的塑料咬嘴。這位攝影家嘆道:“我再堅持下去是不是可以收獲一整套潛水裝備呢?”
旅游開發過程中,無論是開發者還是潛水者,只要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都可能在殺雞取卵。在人類活動頻繁或對周遭影響過大的海域,潛水者經常只能“望洋興嘆”,因為魚群怕人,還沒等你靠近就倉皇地游走了。更有甚者,這片水域的生命種群數量都會受到影響。
馬來西亞吉打、登嘉樓及彭亨三州的12個潛水勝地,就曾在2010年暫時關閉3個月,禁止游客前往浮潛或潛水。當時,受全球升溫沖擊,這幾處潛水圣地逾60%至90%面積的珊瑚從褐色和青綠色變白,最終死亡。由于許多人為的污染也會破壞珊瑚的生態,當局不希望游客蜂擁而至,導致珊瑚再受到人為的破壞“壓力”,因而頒下禁令。
倡議更多人參與保護行動
為了保護海洋環境,潛水愛好者們最直接的行動就是撿拾水下垃圾。馬來西亞潛導Alex把這戲稱為“海底購物”。每次帶學員潛水,他都會隨手拾起垃圾,裝進袋子,帶回岸上。有時撿得多了,他會打趣說“這次購物收獲很不錯”,希望更多人加入這支“購物”隊伍。
這樣的活動在國內也逐漸增多。比如,在原青島市環保局、青島市體育總會、青島市潛水協會聯合組織的第三屆“讓島城的大海更加蔚藍——保護環境 清潔海洋”活動中,20余名潛水志愿者向市民發出《清潔海洋,保護環境》的倡議,并下海清潔近岸海域垃圾。更多環保志愿者則在沙灘清撿垃圾,并向游客發放環保手冊、環保布袋等宣傳品。
王奧林每次出海,都會盡力撿走垃圾。不僅如此,他還在許多場合呼吁身邊人和大眾從自身做起,關注日益嚴峻的海洋污染問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王奧林說:“僅憑一個人的力量什么都做不到,但是加上你,和你的朋友,我們一定可以。”
愛上水下攝影的王嘉蓓則選擇用影像的力量喚起公眾的保護意識。早在2012年,她和幾位資深潛水員就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海洋之美”系列公益活動。項目發動10多名專業潛水員與攝影師在3個月內進行100余次水下拍攝,制作成海洋教育多媒體課件。他們把這些海洋教育課件送進社區和學校,讓青少年了解海洋之美,加深對海洋環境的認識,從小培養海洋保護意識。
如果你正計劃加入潛水者的行列,那么,資深潛水員建議:初學者最好先選擇系統的潛水培訓課程。其中,技巧性訓練是保障個人生命安全的必須,而生態環保課程則有助于樹立對海洋的正確認識。以潛水員培訓組織PADI為例,其課程就包括如何保護鯊魚、珊瑚礁,如何進行水下攝影,如何鑒別水下魚類等。
小貼士
保護海洋你也能做到
■提高潛水技術
水下生境很脆弱。過硬的潛水技術能夠幫助自己,避免身體、潛水裝備和攝影裝備接觸到這些脆弱的水下生物。潛水初學者在水下找到重心保持平衡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浮潛時,潛水員會時不時“著陸”到底部休息或找平衡。那么,著陸時應盡量選擇沙地,避開珊瑚、海葵等敏感植物較多的區域。
■不要喂食或侵擾海洋動物
通過騷擾海洋野生動物來娛樂自己并不可取。潛水時不要喂食動物,不要抓住它們拍照,不要去追逐或騎海豚或海龜等。這些行為可能會對動物造成壓力,擾亂其覓食和交配行為,甚至激起它們的攻擊性行為。
■不要撿走珊瑚或貝殼
珊瑚生長緩慢,即使幾英寸的缺損也需要多年才能重新長成。有些種類的珊瑚哪怕僅僅是一小塊被破壞,都會使整塊的珊瑚礁死亡。
同時,也請不要撿走死去的珊瑚或貝殼,因為它們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展示櫥窗不是它們的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