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溫嶺市大溪鎮一景。 圖片由臺州市整治辦提供。
2018年,如果用一個字形容臺州的小城鎮,非“變”字莫屬。
這一年,小城鎮的變化無處不在:滿天的“蜘蛛網”埋入了地下,曾經雜亂無章的交通變得秩序井然,亂堆放亂搭建清除了,曾經臟亂不堪的居民小區、背街小巷變得干凈整潔了……
環境變了,一個個潔凈小鎮、活力小鎮、風情小鎮正在綻放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11個小城鎮已全部通過省級達標驗收,達標率100%,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
環境變了:彰顯特色,高顏值提升
“只想多活幾年,村子越來越好,多虧有政府。”在三門橫渡鎮東屏村,84歲的陳阿婆坐在屋前的長石條上,梳理著做掃帚的草料。
這一年,村里隨處可見的露天糞坑、豬圈雞窩不見了,幾十年的老大難違建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青石板或景觀小品。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帶來的居住環境的改變。
早在整治之初,各地小城鎮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要求,找準發展定位,在規劃、設計各個環節,注重保護和延續小城鎮的自然風貌,注重挖掘和傳承小城鎮的文化基因,充分展示小城鎮獨有的生態、文化、產業特色。
從主打水韻田園的氧吧小鎮白塔,到傳承歷史文脈的新河寺前橋古街,小城鎮從來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一鎮一品,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只有找準“路子”,才能邁開“步子”。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臺州的小城鎮發展與民營經濟和“臺州制造”息息相關,我市將汽車及零部件、模具與塑料等產業元素全方位融入整治之中,涌現出汽車小鎮蓬街、模具小鎮新前、家具小鎮清港等一批產業特色小鎮。
觀念變了:主動參與,共享幸福生活
環境變了,人們的觀念也隨之變了。過去政府主導、強制執行的環境整治,悄然轉變成了群眾自發參與。
“每天把衛生都搞得干凈,如果鄰居沒人在家,我幫他們代掃一下,小孫子我都叫他不要亂扔垃圾。”天臺縣南屏鄉山頭鄭村網格員楊玲女說,村民嘗到了甜頭,參與的熱情也提高了。
全民參與是整治工作的關鍵,也是整治的難點。如何破題?各地堅持黨建引領,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仙居朱溪鎮發揮黨建聯盟作用,鎮村干部組成四個班組,成立了四個臨時黨支部,分區展開環境整治擂臺賽,形成黨建聯盟、鄉賢出力、群眾參與的整治氛圍;臨海杜橋鎮通過黨員聯系群眾、黨員責任區包干等方式,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導群眾從“被動配合”轉變為“主動參與”。
全市開展大調研大幫扶活動,圍繞“五比五看”,組織已驗收鄉鎮和整治鄉鎮的結對幫扶。累計組織各類活動5000多場次,參與人數近50萬人次,形成了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社區)四級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
產業變了:整治“低散亂”,騰出發展新空間
一個小鎮要有溫度,需要生態、生活、生產的協調發展,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臺州不但注重環境“顏值”,更注重人與業態和諧融合的“氣質”。
溫嶺累計關停鞋企(作坊)5280家,拆除涉鞋違建2614宗98.43萬平方米,基本實現“四無”鞋業作坊“清零”。
三門關停整治“低散亂”企業216家,占橡膠企業總數近一半,2018年1-11月份產值、稅收、利潤不降反升,分別增長24.34%、27.03%、70.59%。
根據《全市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計劃》,力求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一年見成效、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轉型”,努力打造全省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樣板區。
以小微園區為載體,全面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行業管理、市場運作”理念,多元化、多模式推進小微企業園開發建設。到2018年底,全市共新增小微園區44家,新(改建)標準廠房301萬平方米。
老舊工業區塊改造提升正在同步推進。截至2018年底,全市范圍內共對368個老舊工業區塊進行全面改造,整體提升,已啟動改造288個,已基本完成86個,共拆除建筑面積686萬平方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