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延安考察時曾遇到過一位80歲的老人,他不知道什么是氣候變化,但他用自己的直觀感受告訴我,延安近些年的冬天越來越暖和,也不下雪了。以前山間到處是干凈的溪水,現在也尋不見了。”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首席代表涂瑞和分享的一個小故事。距離我國6300公里之外的芬蘭,氣象學會專家阿里·拉克索寧同樣發現,冬季,自家附近的湖面結冰時間會推后;春季,樹木則提早發芽。
兩個人的經歷指向同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問題也在中芬氣候變化與空氣質量高級別研討會上被各方熱烈討論。正如芬蘭總統Sauli V in m Niinist 所說:“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從某種程度上說,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任何事,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反之亦然。因此,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如果你問芬蘭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是什么?他們多半給出的回答會是:桑拿。
歸因于靠近極地的寒冷氣候,很多芬蘭家庭都有桑拿房,并且他們還發明了新玩法:從桑拿房中直奔門外的波羅的海,被零度以下冰冷的海水浸透后,再以完全麻木的身軀返回桑拿房,在極熱和極寒中如此往復。他們相信,自然的力量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強身健體。
芬蘭將全面轉向清潔能源
如今,一向熱愛自然的芬蘭人也許要開始擔憂這種極寒與極熱之間的往復正在成為地球的未來。
自1847年以來,芬蘭的平均氣溫升高超過了兩攝氏度。“觀測發現,芬蘭每10年的平均氣溫會升高0.14攝氏度,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阿里·拉克索寧說。不僅如此,這個全國1/3的土地都在北極圈內的國家對北極的變化也更為敏銳。過去30-40年,北極喪失了75%的海冰,凍土的融化加劇了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
切實的行動與改變對芬蘭來說尤為重要。早在1886年,芬蘭就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強調林木采伐后必須立即更新造林,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之一。2017年5月,芬蘭接替美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在擔任輪值主席國的兩年間,芬蘭希望能夠促使北極國家的氣候政策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保持一致。
近日,芬蘭政府提出,將于明年通過立法逐步淘汰煤炭,同時提升碳稅。芬蘭能源部主管Riku Huttunen表示,當前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徹底淘汰煤炭,全面轉向使用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
高效的環境管理以及社會各界對環保的重視,使節能環保意識滲入到芬蘭人的生活細節中。如芬蘭的房屋大門一般會設計得非常厚重,以減少室內熱量的損失。這源于芬蘭環境部制定的建筑物隔熱標準。標準規定:新建建筑物墻體必須有隔熱層,窗戶玻璃厚度要2-3層,房間供熱裝置要安裝自動調節閥門,以上措施可使建筑物熱能損耗減少10%-15%。
企業的行動責無旁貸
生于斯長于斯的芬蘭人對環境保護不遺余力,大企業更責無旁貸。提到芬蘭企業,最聞名遐邇的莫過于曾連續15年占據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Nokia。一句簡單的話可以詮釋Nokia對環保的不懈追求:“不環保的產品就不是質量好的產品。”Nokia現任CEO Risto Siilasmaa堅信,環境事務是企業日常運作的一部分。
“除了創造企業的經濟效益、對股東負責之外,我們還要對環境負責。企業應該關注的不僅是如何降低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還在于如何保護環境。為此,Nokia一直致力于減少電的使用。在生產環節積極使用環境友好的原材料,減少有毒有害物質使用。在最終廢棄階段充分考慮產品的回收循環再利用,開展綠色回收行動。此外,Nokia目前正對全球來自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進行捕捉,以期尋求相關解決方案。” Risto Siilasmaa說。
除了Nokia,在造紙行業有名的企業Storaenso也一直踐行環保理念。造紙是芬蘭的主要產業之一,Storaenso有兩座造紙廠,雖然此行業一向以耗能高、污染重而著稱,但這兩座廠房周圍依舊是碧水藍天。據企業的能源工程師Mika Varis介紹,工作人員會將紙漿生產中產生的黑液進行收集,與廢棄的樹皮一起用作發電的燃料。造紙廠電力中約60%都來自于自產電力,此舉大大節約了成本。
成百上千個類似Nokia和Storaenso這樣的芬蘭企業,對能效產業的投資和能源產品的整體設計,幫助芬蘭節約了巨大的能源成本。
赫爾辛基大學教授Markku Kulmala表示,二氧化碳減排是氣候政策的核心,僅靠政府的承諾還不夠,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公民的參與可為氣候行動注入強大的力量。
建立國家間數據分享機制
盡管芬蘭有300多家從事環境保護的公司,但是芬蘭畢竟太“小”,對于龐大的中國市場而言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Markku Kulmala對此表示,中芬需要將各自體系連接在一起,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芬蘭的環境企業應當跳出本土思維,加強對國際市場的參與,以打造芬蘭清潔技術品牌。
為此,芬蘭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FECC)應運而生,FECC由芬蘭貿工部成立,專門負責與中國的環境項目。2006年,“推動對華出口芬蘭環保技術”項目啟動,FECC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并與中國簽署了《關于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將清潔技術、節能和電子廢棄物處理列為重點合作領域。
“國家之間的合作就像一把傘。”芬蘭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主任Marie Panthercario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工藝以及解決方案涵蓋了環境和能源的方方面面,可以撐起一片天,還地球一個美好的氣候未來。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李來來認為,中國正處于高速城鎮化發展階段,提前做好分布式能源規劃非常重要。在前期,合理規劃太陽能、風能或是生物質能的使用,可以避免后期在交通和工業領域的大量碳排放。因此,國家間環境交流與合作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除了技術之間的交流,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還強調了數據之間的共享。“只靠一個國家擁有各種監測衛星是不夠的,氣候變化影響的是全球。地球觀察沒有國界,建立數據分享機制很重要,有利于將監測數據集成化以幫助政府科學決策。”
參加過氣候談判的北極事務特別代表高風表達了他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整日整夜的談判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過程艱難痛苦,但結果是值得的。中國在向前進步,現在我們做的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積水成淵,多一點時間會有更大的變化。”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