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刺破蒼穹,將中法海洋衛星順利送入太空。這是中法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合作的里程碑,也是兩國攜手和平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實際行動。中法兩國領導人高度評價兩國航天合作的最新成果,以及中法海洋衛星將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
海洋衛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長期連續觀測等優勢,不受地理位置和人為條件限制,可以覆蓋環境條件惡劣的海區,已成為現代海洋觀測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中國海洋衛星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靠實力“圈粉”無數,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
中法海洋衛星是中法兩國合作研制的首顆海洋微波遙感衛星,這次合作已經持續了13年。
2005年,中法海洋衛星項目正式啟動,旨在研究海洋表面風場和海浪情況,提高海洋氣象預報能力和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認知。2014年3月,中法海洋衛星被列入中法合作中長期規劃。2018年1月,兩國將中法海洋衛星寫入了聯合聲明。
合作成果來之不易。中法海洋衛星是兩個航天大國在系統級上的合作,由于雙方執行技術標準不同,曾給合作研發帶來了很大障礙。13年來,中法科研人員保持密切溝通、求同存異,充分發揮創造性,確保了衛星研制成功。雙方科研人員也在合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了海洋衛星的國際影響力。2012年,衛星中心與歐洲氣象衛星組織簽署了關于海洋衛星數據應用與交換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16年,衛星中心與歐洲氣象衛星組織深入合作,積極推動海洋二號衛星近實時數據在芬蘭站落地。雙方在數據處理與應用研究上的合作交流也不斷深入;積極參與海洋遙感領域相關國際組織合作,推動海洋衛星在國際組織中的應用,分享中國海洋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舉辦了海洋碳循環遙感國際研討會暨海洋生態環境遙感應用高級培訓班,來自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名科研人員參會,為推進我國自主海洋遙感衛星產品的境外驗證、精度提高,以及遙感應用服務奠定基礎。
2017年,衛星中心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并簽署協議。此外,還與歐洲氣象衛星組織續簽了為期5年的諒解備忘錄。2018年,衛星中心共有13個團組赴美、日、法等國和地區交流訪問。與歐洲氣象衛星組織在開展業務化數據共享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了數據交換與研究合作;利用歐洲氣象衛星組織芬蘭站接收“海洋二號”A衛星數據已進入試運行,并與該地面站所屬的芬蘭氣象研究所北極研究中心簽訂了關于極軌衛星數據接收站與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歐洲氣象衛星組織就哨兵數據的共享合作與衛星中心達成了初步意向,中心將與芬蘭聯合接收中歐衛星數據,進一步實現中歐衛星數據快速共享;與皇家荷蘭氣象研究協會圍繞星載散射計數據處理、產品服務及應用、定標及真實性檢驗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和研討,并在“海洋二號”A衛星微波散射計L1B數據重處理、風場氣象資料記錄數據集的制作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今后,雙方將陸續在散射計定標、真實性檢驗、近岸風場產品制作等方面合作研究。
當前,海洋衛星已進入組網觀測、協同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中心主任蔣興偉說:“邁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繼續為自然資源事業和海洋強國建設書寫新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