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廣核在北京、深圳同步召開“2019年度新聞發布會”。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介紹,近年來中廣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除自主研發了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自主核電站“神經中樞”和睦系統外,在全球首創電子束處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3D打印等前沿領域開展了布局。
多項指標達到世界前1/10的卓越水平
黃曉飛透露,2018年,隨著陽江核電5號機組和臺山核電1號機組投入商運,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達到22臺,裝機容量2430.6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6臺,裝機容量743萬千瓦。
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已開始核島筏基澆筑,中廣核批量投入骨干力量,與法國電力集團共同確保了投資、進度總體可控。青海德令哈光熱項目成為國內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電站,在儲能、調峰方面的示范作用明顯。
此外,新能源實現長足發展,境內新增在運規模超過300萬千瓦,累計在運超過1730萬千瓦。境外新增167萬千瓦,在運在建總裝機容量達1388萬千瓦,均創歷史新高。馬來西亞馬六甲224萬千瓦氣電項目正式開工,進展順利。
安全始終是社會公眾針對核電最為關心的話題。“2018年,中廣核投產3年以上的成熟機組,73.5%的世界核運營者協會(WANO)指標,達到世界前1/10的卓越水平,新機組78.3%的WANO指標達到世界前1/4的先進水平,WANO在多次回訪中給予高度評價。嶺澳1號機組已連續安全運行超過4600天,繼續保持同類機組世界紀錄。”黃曉飛介紹。
加大研發投入,成為發展“加速器”
據中廣核科技管理部總經理楊曉峰透露,中廣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10年來,每年的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的5%左右。
近3年,累計科研投入接近100億元,并先后建立了國家級、集團級和公司級三級研發體系和全球創新聯盟,目前已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7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截至目前,集團科研人員數量達到7000人,約占員工總數的1/5。
“在此基礎上,面向國家和公司重大戰略需求,中廣核組織實施了五大戰略專項和13類尖峰計劃項目。”楊曉峰介紹,“五大戰略專項服務中長期核心戰略需求,引領未來發展,包括華龍系列、先進燃料組件、先進核能系統和智能核電等。13個尖峰計劃領域目的是解決工程生產中的共性、關鍵問題,支撐集團運營和工程業績持續創優及非核業務發展,包括核安全與運營業績提升、核電工程能力提升等。”
非動力核技術和3D打印等領域成果頗豐
“近年來,我們研發的智能化激光去污系統,被業界公認為放射性去污手段的革命性升級,是未來核電甚至核能領域設備修復、固廢減容的理想利器。”蘇州熱工研究院新聞發言人朱成虎表示。
工業智能超聲檢測技術近年來已成功應用于幾十個國家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涵蓋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機械材料等多個領域,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我國裝備制造和工程建設質量保障技術的重大進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下超聲、電磁、射線綜合無損檢測儀器,實現在核電靜水環境和海洋動水環境等水下關鍵部件的應用。”
朱成虎還表示,蘇州熱工研究院提出的3D打印新思路,可實現將部件整體無法檢測轉化成3D打印中的每層或多層的有效檢測,從不好檢或者不能檢轉化為易于檢和有效檢,實現了“打印——檢測”一體化,可極大提升3D打印產品的質量。“3D打印高頻超聲檢測技術及裝備,將在航空、航天、核電等領域40 余個典型部件開展示范應用,項目的完成將形成3D打印超聲檢測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為推動我國3D打印的自主、快速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在非動力核技術領域,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已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這一科技成果成功研發了水處理專用電子加速器、輻照反應器整體裝置以及‘傳統手段+電子束’的組合工藝,可高效降解常規手段難以處理的污染物,突破了當前難降解廢水處理的技術瓶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列為21世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關負責人介紹。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