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區東橋村的池塘里,一架5米高的水車緩緩轉動,涓涓水流落入池中,靈動的游魚偶爾泛出水面,一派水清景美的鄉村生態風光。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村民繞道而行的黑水塘。“我們通過清淤泥、除雜草,短短20多天就讓黑水塘重新變回一池清水。”該村相關負責人說,考慮到池塘與外界水系不通,還在這里種上了荷花和水生植物浮島,投放景觀魚,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生態治水是推動吳興區水質提升的一大“法寶”。近年來,隨著治水工作走向縱深,該區以科學生態的手段來治水、養水、護水,打造水清流暢、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美麗生態河道。
位于該區東部的西山漾風景區,在先后疏通連接了草蕩漾、塔蕩漾、南塘漾等漾區,讓水“活”起來的基礎上,區水利局聯合環保、農業等部門陸續投放鰱、鳙、鯉、鯽等魚苗600萬尾,豐富了漾區水體魚類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如今,這里的水質清可見魚,還時有鷗鷺棲居其上,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生態治水不是簡單的清淤換水,而是通過河岸濕地、曝氣充氧、生態浮床等方法,重新構建物種豐富、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水體生態系統,穩步改善水質,讓這些問題水體重新煥發活力。”區治水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環城河通過打造沉水植物帶、浮葉植物帶、挺水植物帶的三級水生植物帶,構建了由“水上景觀”“水中森林”和“水下草原”組成的自帶凈化系統的水生態環境;龍泉街道采取“換水清淤、引水活水、生態涵養、基建完善”四步聯動,為水體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生態模板;老虎潭水庫開展了上游截污和生態修復,實施庫區邊坡水土保持、環庫林草帶建設,提高水庫上游水源涵養能力……
近年來,吳興各地紛紛推出水體生態修復模式,在長效保潔的同時,通過連通小微水體、種植水生植物、增添人工濕地等方式,不斷增強水體自凈能力,營造水岸生態景觀,大大提升河道生態修復能力。“吳興山水交融、湖漾密布,擁有‘五山十漾百條河港’。通過水體生態治理,許多過去的‘垃圾河’‘臭水溝’變成了美麗的生態水系綠帶,配套建設的休閑步道、觀景平臺、景觀長廊等設施,已經成為附近居民休閑的絕佳場所。”該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