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潯區南潯鎮與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雙方治水人員,開始了新一年聯合巡河。在省際交界河道釣魚港上游,河面上漂浮著水葫蘆群,“河長”們拍下照片,做好巡河記錄,并通知保潔來清理。當天下午,水葫蘆就清理干凈了。
南潯鎮與吳江區桃源鎮等地地域相鄰、河網相通,共有12條交界河道、全長15公里。為進一步加大邊界區域水環境治理力度,提升河道保潔水平, 2017年起,南潯區與吳江區建立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聯席工作機制,用機制保障河道治理成效。
“我市開展‘五水共治’以來,通過河道治理和項目建設,水環境持續改善。但是,要保持河岸常綠水常清,關鍵還要靠后續的長效管護。”市治水辦(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多年來,我市在“河長制”、保潔模式、標準制定、公眾護水等方面不斷探索,健全機制,鞏固成果,努力破解河道長效管理難題。
從2013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河長制”工作以來,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治水長效機制和責任體系,推動了治水工作的持續深化。目前,建立了市、區縣、鄉鎮、村四級“河長”管理網絡,確保每一條河道有人管。
“河長”如何管好河道?各地紛紛出招。吳興區通過“河長責任清單”“河道病歷清單”和“問責督導清單”,壓實河長責任。 120多份“河道病例清單”中,因河長履職未到位而產生的問題占比達到50%以上。對多次通報未整改落實的“河長”進行約談、問責。德清縣創新設立農村河長工作站,依托現有黨員活動室、會議室等村級活動陣地,以行政村黨組織為單位,由村黨組織書記任站長、村域內村組兩級河長為成員,同時還邀請了縣級河長、民間河長、志愿者等共同參與,成為治水護水的有效新載體。
請專業人干專業事的保潔模式,是我市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治水成效的一個方面。各地積極推行“一把掃帚掃到底”城鄉保潔一體化模式,確保河道及城鄉環境的長效保潔。德清縣還率先將“一把掃帚掃到底”引入了競爭機制,讓專業機構做河道的“保姆”。縣里同步配套出臺考核辦法,多部門聯合對保潔質量進行考核檢查,倒逼專業機構長效管護好河道。“標準可以固化治水成果和經驗,為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體系提供依據。”市治水辦(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去年以來,在漁業養殖尾水處理、“污水零直排區”創建等方面,制定出臺了一批地方標準,為河道長效管護提供了技術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