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以來,全社會對海洋的關注熱度一直不減。但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們幾乎沒有一套完整、權威的關于海洋意識教育的教材,國民海洋意識教育也尚未成為國家層面的決策和行動。
近期,全國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系列教材——《我們的海洋》出版發行,并在一些地區開始試用。這套由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編寫的教材,是我國第一套完整、權威且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海洋意識教材。
日前,該套教材主編、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蓋廣生,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詳述了這套教材編寫背后的故事,以及當前我國青少年海洋意識的現狀與發展。
海洋意識教育應將海洋政治法律權益等內容都囊括進來
中國青年報:編寫“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系列教材”的初衷是什么?
蓋廣生:近年來,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期間積極建言,要加強國民海洋意識宣傳和教育。國家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這一工作。
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擔負著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的職責和任務,我們意識到,加強對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意識教育刻不容緩。海洋意識教育的目的、內容、渠道、方式等已經明確,要在短期內比較高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海洋意識,編寫教材、開展特色教育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海洋方面的教材及相關宣傳材料不少,這套教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蓋廣生:關于海洋方面的教材的確不少,但大多側重講自然科學知識,因為像海洋生物等最能引起青少年的興趣。但是青少年教材應該全面介紹海洋各個學科的知識,不僅是自然學科,還應該包括海洋社會科學的內容。像海洋政治、海洋法律、海洋權益、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保護等內容,教材都應該將之囊括進來,而且還應作為重點。
本套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教材——《我們的海洋》,由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組織海洋專家、教育專家、海洋特色教育中小學一線老師,歷時一年編寫完成。該教材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由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牽頭組織編寫,避免了各地海洋教材的地域性局限,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和權威性;二是參與編寫的專家跨教育、海洋等領域,內容科學全面;三是采用最新的案例和材料,時代性強;四是強調整體海洋意識的培養,符合當今教育發展趨勢。
通過編寫這套教材,我們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套科學性、系統性、時代性的讀物,在全面普及海洋知識的同時,更能大力提升學生們的海洋意識,引導中小學生樹立科學現代的海洋觀念。
中國青年報:教材編寫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蓋廣生:首先,作為一套中小學教材,它必須符合教學要求的體例,便于教師和學生使用,因此有許多課程專家和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參與;其次,海洋基本知識點的選取要有科學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我們的海洋專家主要負責這個事情;第三,知識點的選擇和難度設計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教材要有趣味性;最后,我們還事先將中小學國家課程中所有與海洋相關的內容都找出來了,在知識點或案例的選擇時,避免了重復。有了這個大方向,教材的風格基本就定下來了。
此外,這套教材雖然是以海洋意識教育為目的,但是海洋意識的教育必須采取滲透的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要符合一般人的情理觀念,又要結合現實情況,許多道理要讓學生去思考和回味,不能喊口號。所以在知識點和案例的選擇上,我們都是選用現實中的海洋現象、海洋事件等,引導學生去分析和理解。在語言風格上,我們考慮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紤]到教材的特殊性,我們在每個單元還特意設計了“時代寄語”欄目,實際上是把本單元的海洋意識教育目標進行了簡單歸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蓋廣生:我們這套教材是以海洋意識教育為目標的,不僅強調海洋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連續性,最重要的是要選取合適的知識點、事件和案例,把海洋意識滲透進去,同時要考慮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和規律。這對海洋專家和課程專家而言都是一個挑戰。
選擇合適的知識點,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費勁。因為有關海洋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哪個寫進教材哪個不寫,需要反復地論證。比如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海洋學領域的院士來給我們講課,講得非常好。結束后我請教他,這一領域的哪些知識適合給青少年講,他一時也不能確定。可見,深入淺出并不容易,而這恰恰是我們這套教材想要做到的。
中國青年報:這套教材目前的使用情況怎么樣?
蓋廣生:目前,這套教材已經在北京、大連、廈門、青島、貴州、四川、海南等省市的中小學開始試用,學生和教師反應都是不錯的,特別是學生都很喜歡。遺憾的是,根據教育系統的相關規定,目前本套教材還不能列入必修課,只能作為地區或校本課程。
我們在推廣教材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盡量不增加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所以,孩子們使用我們的教材,一方面有相應的教育部門和其他財政資金支持。比如四川省就以省文明辦的名義買了一萬多冊教材,分發給當地中小學。國家海洋局也撥出專項經費為海南省兩個對口扶貧縣,以及四十多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免費提供教材。
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教材的推廣工作。比如,許多企業非常想做公益,但不知道有這樣好的項目,有的拿幾百上千萬元辦一場晚會,演完就完了,很難有持久的社會效益,還不如把這些錢拿來給孩子購買海洋意識教材或者建海洋圖書館,更有意義。
中國青年報:編寫教材是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的有益嘗試,除此之外,中心還做了哪些工作?
蓋廣生:近些年,我們已經開展和將要開展的嘗試和舉措有:在全國建立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目前已經建了40個,其中包括8個內陸基地;國家海洋局聯合共青團中央和海軍政治部從2008年開始連續七年開展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參與人數累計已經數百萬;目前我們正著手制做海洋教育游戲手機app應用程序;加快推動海洋意識進內陸,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并參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等等。
當前我國青少年海洋意識的整體狀況不樂觀
中國青年報:在您看來,當前我國青少年的海洋意識整體狀況怎么樣?
蓋廣生:與前幾年相比,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以及釣魚島爭端、南北極科考等重大涉海事件的影響下,我們國民的海洋意識有一個相對明顯的提升。但是要看到,當前我國青少年的海洋意識整體狀況不樂觀。
2014年4月,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團委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委托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開展了“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調查顯示認為我國國民海洋意識“強”和“弱”的青年受訪者比例分別為20.9%和29.9%。青年國民在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科技意識與海洋環保意識方面表現較好,而在海洋安全意識、海洋國土意識以及海洋政策意識方面表現相對薄弱。
中國青年報:我國的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面臨哪些挑戰?
蓋廣生: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歷史傳統上對海洋意識是漠視的。近年來,隨著國力的強盛,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有所提升,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國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還是相對落后的現狀。
海洋意識教育不僅包括海洋知識教育、海洋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海洋觀念教育,是面向全體國民的海洋教育,這在世界重要沿海國家和地區是普遍高度重視并付諸實施的。但是,迄今為止,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國民海洋意識長期較為薄弱的大國而言,我國的國民海洋意識教育還沒有成為國家決策和行動。
中國青年報:世界上一些海洋大國在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方面有什么成熟、可借鑒的做法?
蓋廣生: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對海洋教育重視有加。
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家海洋政策報告《21世紀海洋藍圖》就專門制定了加強全國海洋教育的政策。
英國在中小學“國定課程”中全面實施海洋教育,政府規定“國定課程”中的海洋教育并具體設置出各階段的具體目標。除此之外,英國很多相關機構,都密切配合“國定課程”提供海洋教育。
我們的近鄰日本也非常重視海洋教育。中小學教科書中海洋知識相關內容總體上約占20%,近年來還在不斷強化,教科書之外的教育手段更是別具特色。我曾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博物館看到,在博物館的一個區域,展示了日俄爭議島嶼——日本稱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的相關展品。其中的一幅宣傳畫上,一位美麗的日本小姑娘留下了四滴眼淚,而這四滴眼淚正是有爭議的四個島嶼的形狀,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據我了解,不止在札幌,日本其他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館中,都有類似的展覽內容。
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推動海洋意識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
中國青年報:有專家呼吁,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應該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此您怎么看?
蓋廣生:我認為這樣做非常必要、非常迫切。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應該大力開展和推進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這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百年大計中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我國教育部門在加強海洋教育方面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在現行中小學課程中,如歷史、地理和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增加了海洋的內容;在職業教育中開展海權等相關教育,在高等學校中加強和擴大了海洋類相關專業設置等。但這與其他發達的海洋國家相比還很不夠。
中國青年報:海權意識的確很重要,也很受青少年的關注。您怎么看待當下我國青少年的海權意識?
蓋廣生:《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青年國民高度關注周邊國家與我國的海域之爭。對于這些爭議的焦點,43.4%的人傾向于認為是“島礁主權之爭”,39.2%的人認為是“管轄海域之爭”。應該說我國青少年還是具有一定的海權意識,但相關的知識還很欠缺。拿釣魚島來說,很多年輕人知道釣魚島是中國的,而不知道為什么是中國的,它的法理依據、歷史依據是什么,我們為維護釣魚島的主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我想這些都是以后我們要仔細思考并需要強化的東西。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講加強青少年海權意識教育,不是為了鼓動民族主義,而是為了追求和平發展。
中國青年報:您怎么看待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與國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之間的關系?
蓋廣生:首先,國家提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后,很明顯地升溫了海洋熱。現在,光是提出要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海愛好者就有三四批。這種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帶動起來的海洋熱,就給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大環境。
其次,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一方面是經濟上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是文化、文明之間的交流。不論是哪個方面,都給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與平臺。
我們目前在很多活動中,都嘗試將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相融合。比如201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的主題就被確定為“建設海上絲路 聯通五洲四海”。今年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的主題也是“揚帆海上絲路 見證藍色輝煌”。
中國青年報:對于今后的青少年海洋意識教育,中心有什么規劃?
蓋廣生:作為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機構,我們的主要工作分為兩大塊:一是配合教育部門,推動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海洋意識教育,即讓我們的學生能在學校中接受到相關教育;二是積極開展社會海洋意識教育,讓公眾更多的了解海洋,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
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工作是要讓海洋意識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另一方面,我們也將創作更多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的文化產品,如教材、圖書、電影、電視劇、歌曲等來宣傳。我期待,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拍攝出類似于雅克。貝漢的《海洋》那樣的作品,在公共院線上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