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養殖廢水層層通關后變清澈,這在我市漁業養殖現場已成為常態。“以前,沒有經過處理的養殖原水含有亞硝酸鹽、氨氮、磷化氫等,直排河道給環境帶來很大影響。”市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人說,現在經過排水沉淀渠道、過濾吸附壩、曝氣池、凈化池等環節,養殖場堪比濕地公園,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治水先治污,農業面源污染是治水的一大難點。”市治水辦(河長辦)有關負責人說,我市池塘養殖面積60萬畝,從2017年起開展養殖尾水治理,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全面完成60萬畝池塘養殖尾水治理任務。 2018年,全域完成治理面積28.6萬畝,超額完成全年治理任務。
南潯區是全市淡水魚養殖量最大、治理任務最重的區縣。近年來,該區探索尾水治理新路徑,在池塘建起“跑道”。在菱湖鎮勤勞村沈連寶的養殖場,只見每條“跑道”由長22米、寬5米、水深2米的養殖水槽組成,“跑道”的一側是推水增氧裝置,推動魚塘水24小時循環流動,同時,魚類的排泄物和食物殘余不斷被推送到魚塘集污區,讓水體保持清潔。“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的同時,魚產量比原來提高了25%到30%。”南潯區“五水共治”辦常務副主任沈洪亮說,南潯探索設施農業投資新模式,“跑道”基礎設施一次性投入由區農合聯投資,水產養殖戶按揭分期還款,有效解決了“跑道”投資高、養戶投入難的問題,加快了這一污水零排放新型技術的推廣。目前,全區已經建成“跑道”260條,在建31條。
去年以來,我市各地探索制定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辦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巡查管理辦法等制度,構建長效管理機制。以村集體、養殖業主為養殖尾水治理的責任主體,各區縣、各鄉鎮為監管主體,加強日常巡查,強化監督執法,保障尾水處理設施有效運行。
昨天,在德清鐘管鎮的德清恒南水產品交易市場,水產站站長徐建榮隨機點開了幾個養殖場,通過屏幕實時查看該養殖場的情況。
全國首個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智慧監管平臺就設在這個水產品交易市場,該平臺針對全縣1522個漁業養殖尾水治理點實行信息化管理,每個治理點的位置信息、養殖情況、尾水處理設施情況、第三方水質檢測數據統一納入平臺管理。
用標準引領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去年,我市出臺《淡水池塘養殖尾水凈化技術規范》《湖州市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規范》等6項地方標準,為全市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尾水治理是手段,推動轉型升級是最終目的。”市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大力引進效益好、污染少的優良水產品種,進一步調整養殖布局,優化結構,規模化養殖比重逐步提高。下一步將加大推動漁業轉型升級力度,實現漁業增收、漁民致富。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