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綠色金華,山水畫卷漸次開

——從“黑臭水體”到“浙中大花園”的環境蝶變

發布時間:2019-01-01 10:41:54 來源:金華日報 記者 張帥

  入冬,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的“廿九間里”,一間間充滿文藝氣息的特色店鋪熱鬧開放。這個原先的水晶加工作坊,如今已經褪去一身污垢,成為青年創客基地和文創園。

  去年4月20日,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來到浦江考察。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索爾海姆想知道一個答案,浦江是怎樣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生態保護之間實現協調的。而在新光村,索爾海姆稱贊“這里的生活和糖一樣甜”。

  不止浦江,八婺大地皆因治水而發生環境蝶變。曾經,全市地表水斷面三分之一為劣Ⅴ類,三分之一接近劣V類,只有三分之一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水憂、水患、水難、水盼,成為老百姓最迫切要求解決的環境問題。如今,全市地表水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改革開放40年留下的水環境問題,用了4年多時間基本還清欠賬。金華治水經驗,成為全國樣本。

  壯士斷腕,非治不可的母親河

  金華是“江南水鄉”。據統計,全市共有365條支流、1萬多條溝渠。在2012年,這些支流、溝渠中多數淪為“黑臭河”“垃圾河”“七彩河”,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這一度是全市人民共同面臨的陣痛。以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為起點,金華率先決戰劣水,撕開一道潔水缺口。省委、省政府發出“五水共治”動員令后,我市立即召開“五水共治”動員會,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由市委副書記掛帥的治水辦,配套推出全省首個“一表六圖”作戰指揮模式。

  水環境治理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毛細血管”,污染容易,治理卻難。正由于此,當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滅黑臭、兩年提水質、三年可游泳”目標,并經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時,干部群眾激動之余也有疑惑:“三年時間真能把污染了幾十年的水治好?” 

  根據環保部門的標準,必須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的水體才“可游泳”。在很多人將信將疑時,金華已經將治水目標進一步細化:到2014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支流,流域水質明顯改善;2015年底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類,整體水質明顯提升;2016年底流域交接斷面水質基本達到Ⅲ類標準,流域生態實現良性循環。群眾真正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把水治好的決心。

  作為最靠近錢塘江的城市,蘭溪把控著金華水質的最后“關口”。“剛拿到目標責任書時,我心里也沒底。但這是不容推卻的責任,如果上游交給下游的水質差,那下游就要花更多力氣去整治。”蘭溪市治水辦專職副主任吳勝忠說,水是事關百姓福祉的大事,我們沒理由不做好。

  書寫生態文明的金華樣本,根本在于堅持以人為本、堅定信心。和蘭溪一樣,全市各地加快步伐、奮力治水。磐安牢牢守住生態底線,誓讓源頭之水更清更凈;婺城以保衛百萬市民的“城市水缸”為己任,出臺沙金蘭水源涵養功能區畜禽養殖禁養和管養相關政策,加大關停轉遷力度;金東實施垃圾分類處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催化古建筑群、“家+”旅游等美麗經濟升級;東陽以治促轉、治轉同步,引導醫藥化工產業改造升級、廢塑企業轉型紅木產業,走出一條有質量的雙贏發展之路;永康市引進建筑垃圾處理公司,日均消納處理固廢垃圾1000多噸;武義利用自然生態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吃、住、行、游一體化的精品旅游村,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金華開發區大力整治“六小”服務行業,疏通地下“毛細血管”……

  久而久之,大家發現,只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生態文明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同時,金華探索“路長制”“河道警長制”等,使河長治水模式由單條河流的線性治理轉向流域的網格化治理,實現流域與流域間的無縫銜接。

  全民參與,聲勢浩蕩的攻堅戰

  金華地處浙江之心,乃四水之源。從水域圖上看,滾滾金華江從磐安深山發源,一路穿城過鎮,在金華市區與武義江匯合,直奔蘭溪而去,最后匯入錢塘江。上游治水成效怎樣,下游很有說服力,兩岸群眾最有發言權。

  在歷史上,上下游之間也曾因為污水排放問題爭吵不休。治水因此停滯不前,影響整個工作進度。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2016年1月,金華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縣兩級之間流域水質考核獎懲制度,首開“雙向補償”先河。

  試行兩年多來,該制度對水質穩定提升起到積極作用,Ⅲ類水質達標率從2015年的67.5%提高到2017年的100%,“雙向補償”金額從實施考核前2015年市財政需收取罰金2326萬元,提高到2017年市財政支出獎勵金額6892萬元。去年7月,金華突破目前國家和省實行的補償試點局限于單獨的上下游縣(市)現狀,制定《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實施辦法(試行)》,成為全國率先實現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的地區。金華治水,再一次走在全國前列。

  如果把水環境治理生動比喻成五個手指,各有分工、和而不同,捏起來就是一個拳頭,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治污是一場關乎每個群眾的全民行動,繞不開各種進退得失。金華選擇從最難處入手,最臟的河流先治,最硬的骨頭先啃,帶動整體突破。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擔任市級河長,市委書記領銜治理一條最臭河流——白沙溪,市長領銜打造一條最美河流——梅溪,其他市級領導各自聯系一條河流,并在定期召開的市級河長履職報告會上作履職發言。

  以上率下領銜治水,形成強大的示范帶動力。市、縣、鄉、村四級黨員干部緊隨其后,壓力層層傳導到最基層;人大、政協沖在一線,從未置身事外;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發揮自身優勢,組織所聯系群眾組建志愿者護水哨兵團、巾幗護水隊、市民監督團參與治水;全市中小學校發起“小手拉大手”活動,年輕干部走上治水一線……還有市、縣、鄉、村四級河長,河道警長、監督員和指導員,全域治水的震撼感、全面治水的沸騰感、全力治水的沖擊感,在八婺大地一浪接著一浪。

  書寫生態文明的金華樣本,關鍵在于堅持全員發動、久久為功。與其說,金華治水是一項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不如說,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攻堅戰。它的深度、廣度、表現形式,遠遠超出當初預想。3.81億元,是2014年初全市多家企業、黨員干部為治水公益基金的募款,很多人在捐款登記表上,留下的不是真實姓名,而用“熱心市民”“志愿者”等代替;2.5萬里,是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走過的路,5年來很多民間河長、熱心市民因巡河走過的路加起來抵過多個“長征”……暖心故事不勝枚舉,金華人民為打贏這場治水翻身戰貢獻良多。

  重拾山河,四度問“鼎”的治水經

  有力的臂膀、堅毅的表情、迎風飛揚的斗篷……市治水辦陳列室里,4尊大禹鼎默默佇立著。和其他3尊銅鼎不同,第4尊鼎是銀質,只有連續4年獲得治水優秀的地市才能拿到。

  前年,剿滅劣V類水是省委、省政府交給各地的硬任務。作為治水“優等生”,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抓治水,堅持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全面建立河長制組織體系,全力全速全域推進。同時,我市以創新思維抓治水,形成一批治水剿劣的好做法好機制。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首部實體性地方性法規《金華市水環境保護條例》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實施。

  書寫生態文明的金華樣本,關鍵在于堅持因地制宜、創新引領。在治水過程中,我市創造的治水好做法,成為全省經驗之談:“河長制”是金華綜合治水的制度創新和關鍵之舉,我市首創“河長履職報告”制,把履職作為河長的一項重要考核列入常態化管理;首創“一口雙哨”制,每個重點排污口配置一名領導,具體負責排污口整治的統籌協調和推進,配置“兩代表一委員”各一名的監督哨,負責整治全過程的監督管理,配置一名市治水辦干部的指導哨,負責排污口整治日常督促和業務指導;巧借基層智慧,積極探索推廣農村亭廊式“生態洗衣房”,有適宜在平緩地區推廣使用的蘭溪“黃店模式”,適宜在山區推廣使用的浦江“洪村模式”,適宜在城鎮、城郊推廣使用的金義都市新區“支家村模式”,得到省委書記車俊批示肯定;義烏對全部9個污水廠實施污水排放嚴于“國家標準”的“義烏標準”,外排水氨氮、總磷指標達到地表水Ⅲ類水平……

  在水環境整治基礎上,我市通過水系聯通、水岸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配套,啟動建設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綠色產業于一體的浙中生態廊道,開啟了“浙中大花園”的建設進程。

  引領發展的規劃圖板、插滿紅旗的作戰地圖、分步推進的項目列表、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各縣(市、區)高度認同市委關于規劃建設浙中生態廊道的決策部署,積極行動起來。市生態廊道辦及時出臺生態廊道建設《若干意見》《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建設導則》《概念規劃》,圍繞“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目標,逐一制作任務書、畫出作戰圖、排定時間表。在一條主線的帶動下,散落在金華沿江各處的資源,如同一塊塊璞玉被挖掘出來、利用起來,一大批項目從以往的“低小散”“無特色”,煥發出強大的新動力,憑借綠色發展集聚產業轉型新動能。

  作為和金華治水一同成長起來的跑線記者,每次梳理金華的治水脈絡、回顧八婺的治水故事,都是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綠水也是幸福。每個地方都有一張“生態答卷”,如何取得高分,需要認真琢磨、細致考量。可喜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早已在八婺大地生根發芽、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辯證關系的指南,走出一條經濟和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路。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重大而緊迫,不容絲毫懈怠,我們唯有奮發有為、牢記使命,方能不負人民,無愧時代。


標簽:治水;生態文明;整治;生態廊道;水質;全民參與;地表水責任編輯:季建榮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