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金華12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鄧國芳 何賢君 通訊員 吳勝忠 項柔剛)但聞衣杵聲,不染碧池水。12月10日,金華發布《農村生態洗衣房建設和管理規范》的地方標準,規定了農村生態洗衣房的規劃選址、方案設計、設備設施和管理要求。這意味著,這一在浙江多年治水實踐中誕生的地方創舉,將得到更好的規范發展和推廣應用。
沿河而居、搗衣浣紗,是水鄉農民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但洗滌污水流入河塘,造成水質富營養化,一直是農村治水剿劣的一大難題。
為避免治水陷入“反復治、治反復”的怪圈,2017年以來,金華瞄準河塘洗衣頑疾,首創生態洗衣房模式,既重視基層關切、滿足百姓需求,實現河塘提水質、農民得實惠的雙贏,有效提升了百姓的治水獲得感。目前,全市4400多個行政村中,已有1300多個村莊建起生態洗衣房。
日前,記者來到蘭溪市黃店鎮都心村,只見塢慈塘畔,古色古香的長廊下,清流汩汩、棒槌聲聲,正在洗衣的婦女有說有笑。“如今洗衣真方便,以前蹲在池塘邊洗,現在可站著洗,還不怕太陽曬、雨水淋。”說起生態洗衣房的好處,村民盧桂招如數家珍。
“自從啟用生態洗衣房,塢慈塘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轉變為如今的Ⅲ類,且始終保持穩定。”都心村村委委員、塢慈塘塘長王老四自豪地說,“池塘變干凈,洗衣有去處,還多了一處溝通交流的場所。”
此前,剿劣后的塢慈塘,因村民仍在塘里洗衣,水質時常反彈。而今,水泵將池塘水抽到高處水箱,再連至洗衣房內的各個水龍頭,洗衣污水順著洗衣槽,直接奔向集鎮污水管網。沒了污染源頭,治水難題也迎刃而解。
浦江縣巖頭鎮洪家村的生態洗衣房又是另一番模樣。百余年來,倚著蜈蚣溪的洪家村,通過建設狹長水渠,利用地勢落差,引溪水灌溉田地。村民將其中一段溝渠,擴展至兩米多寬、10米多長的水域,四側鋪設石板,上蓋玻璃屋頂,建成洗衣廊亭。洗滌污水則沿溝渠進入生態濕地,經凈化后再流回蜈蚣溪。
面對這場“洗衣革命”,金華始終抱著開放的態度。兩年探索,當地涌現出3種建設模式,即適用于平緩地帶的蘭溪“黃店模式”,適用于山區地形的浦江“洪村模式”,適用于有自來水的城鎮、郊區的金義都市新區“支家村模式”。
今年,受金華市農辦委托,蘭溪市治水辦研究制定《農村生態洗衣房建設和管理規范》。“這項標準的制定和發布,總結了金華生態洗衣房的建設和管理經驗,相信對推動更大范圍的‘洗衣革命’,全面提升源頭治水、精細治水、長效治水水平,促進鄉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金華市農辦相關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