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八婺大地,水秀山清。金華在水環境改善基礎上,拉高標桿,打造以生態為基、以江河為脈,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綠色產業于一體的浙中生態廊道。如今,美麗河湖一片錦繡,生態綠廊聯接城鄉。
金東西溪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人水和諧惠及民生
西溪位于苗木之鄉金東澧浦鎮,全長11.7公里。2013年以來,按照“生態性、惠民性、融合性、保護性、時序性”的治理理念,金東區對澧浦西溪進行了綜合整治。
當地積極推行“生態治理”模式,河道形態力求自然彎曲,斷面形式保持緩坡斷面,堤岸形式突出生態、自然的風格;窄的河道拓寬,寬的河道不束窄,盡可能還地于河。工程建設還對河岸原有灌、喬木等植物給予充分保留,并運用鵝卵石等天然材料,加強了河堤的穩定,美化了河岸,還為水生動物生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西溪河道環境得到了全面的改觀和美化,河面恢復了清澈。流域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已成為美麗金東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為了讓更多百姓共享治水紅利,金東區還沿河建設綠道,打造集休閑、運動、觀光一體的親水系統。結合村莊整體規劃,西溪沿岸營造了景觀水面、打造景觀節點,達到了人水和諧、功能健全、美化村莊環境的目標。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當地還充分考慮沿線村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增設親水埠頭、臺階,修復堰壩,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武義江壇頭段
生態涵養水岸治 留住青山系鄉愁
逐水而居,方解水之韻;因水而興,更知水之貴。武義江壇頭村段全長1.2公里。該河段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江邊600余畝濕地公園環境優美。經過多年精心打造,這里已形成“生態涵養,水岸同治”的良好局面,達到了溪暢、岸綠、景美的效果。
壇頭村具有典型的河灘濕地特征。過去草叢中布滿生活垃圾,水系泥沙淤積嚴重。在濕地公園建設期間,武義圍繞生態治水理念,融合“生態美”與“人文美”,科學規劃濕地公園建設。工程累計投入400余萬元,完成清淤量70余萬方,在溪灘地段種植多種類本地品種植物,打造最美河道濕地景觀。
武義將治水文化和人文內涵相結合,結合精品村建設,深入挖掘村莊特色。在生態濕地公園建設中,武義利用栽種的樹木、花草用圖標、文字、繪畫等形式,濃墨重彩打造孝文化主題。同時,當地將河道生態修復和鄉村旅游開發緊密結合,開展沿河拆違、垃圾分類、亂堆放清理等基礎性工作,將治水護水家規家訓納入到新修訂的村規民約中。
為更好地發展村集體經濟,在修復了近5000余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的基礎上,當地引進社會資本建立田廬文創基地,開發民宿和發掘本土婺州窯、孝道等文化。
永康南溪
特色村鎮串珠成線 綠色空間敞開惠民
南溪是永康境內最大河流永康江的主流,全年一半時間能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碧水南溪,魚翔淺底、白鷺翩躚、流螢飛舞、蟲兒吟唱,兩岸青山映照,四季流光溢彩,河道兩岸已成為群眾重要的休閑健身場所。
該河道治理工程從2014年開始實施,總投資1.3億元,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南溪部分河段以退堤方式擴大河道寬度,增強了河道過水能力,防洪能力提升到二十年一遇。施工中大量采用賓格擋墻、拋石、干砌塊石和生態網墊護坡等生態材料和工藝。
通過水環境綜合整治,南溪周邊村莊經過“美麗鄉村”改造,推行植物護岸,建設休閑道路、親水平臺等,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永康還把江南街道、石柱鎮范圍的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和重要的自然與人文節點相連接起來,整體體現“萬步綠道,千步一景,百步成趣”的設計理念。
永康充分挖掘南溪沿線的人文歷史景觀,同時將南溪綠道作為永康文化宣傳載體。綠道兩側設置歷史文化宣傳牌,展示本市鄉風民俗,記錄民間傳說。“李白飲馬”等歷史典故,為南溪治理和生態廊道建設注入文化內涵。
南溪治理工程還將沿線特色村鎮、文化古跡、農業莊園等串點成線,有全國文明村圓周村、后吳古村落、大陳村、塘里村、光瑤村花海、虎踞峽景點、盤龍谷農業觀光園、永康市石柱鎮省級濕地公園(在建)等,為當地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浦江浦陽江
產業轉型水清岸綠 治水精神弘揚傳承
浦江因浦陽江而得名,這里曾經污水橫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位列全省末位。經過鐵腕治水,浦陽江同樂段率先被浙江省人大認定為“可游泳河段”。如今,結合河道綜合整治,浦江把生態治理的理念融入美麗河湖建設之中,一條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水利風景區應運而生。
近年來,浦江共梳理出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84個,投資60多億元,采用主動對接、并聯推進、交叉進行的工作模式,快速實施和開展整治項目。全縣共計關停水晶加工企業(點)2.1萬余家,淘汰低端生產設備9.8萬多臺,在治水倒逼之下水晶行業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
浦江在“五水共治”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工作機制、經驗及成效,經過總結提煉已經成為了流淌在浦陽江的精神成果。治水文化、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浦陽江的文化脈絡,凝練出與時俱進的“浦江精神”。浦陽江美麗河湖創建展示,將“浦江精神”傳承和發揚。
義烏八都溪
一村一品以水為基 廊道經濟強村富民
一山一世界,一水一天堂。義烏大陳鎮,山林眾多、溪流密布,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賦予它獨一無二的生態之美。八都溪是大陳最美的河流之一。
八都溪全長約5公里,流經上坑仁、溪后、馬畈等村,目前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優質的水得益于河道生態修復工程,大陳鎮先后投資500余萬元,實施了萬里清水河道項目。
大陳鎮堅持“以水為基、以水為魂、以水為媒”,打造八都溪“廊道經濟”主干線。以水為基,構建“一村一品”和美鄉村。碧影映湖間,悠然水云天,上坑仁位于八都溪上游,該村依托水資源,引入3D畫,打造“水之秀”景觀。馬畈村位于八都溪下游,沿岸四季更迭的花海、夢幻般的小火車、農耕文化體驗游賦予了馬畈獨特的“農之秀”。
以水為魂,挖掘“多元共融”特色文化。深度挖掘溪后村“紅色文化”,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八都溪沿線打造“橋頭堡”“木棧橋”“廊橋”,挖掘“橋文化”。還有麻糍、米酪特色美食文化,頭羹、竹編非遺文化,孝義文化、廉政文化等。
以水為媒,實現“強村富民”鄉村振興。大陳鎮聯合義烏市交投集團,總投資5700萬元打造“至美大陳”櫻花浪漫精品線。依托八都溪,大陳成功引進春風桃李·大陳小鎮項目,總投資約74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大陳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東陽泗渡溪
生態治理美麗蛻變 沿河造景以景興文
白鷺齊飛,溪魚游弋,草坪滿坡,青松護岸,泗渡溪是不少東陽百姓心目中的“最美河流”。泗渡溪總長15.4公里,流經東陽南市街道、城東街道、吳寧街道3個街道。幾年前的泗渡溪,還是聞名的“爛肚腸”。
為還泗渡溪美麗容顏,東陽市于2012年開始進行了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在治理過程中,東陽堅持“四個不”生態治理理念,即做到“不砍樹木,不準取砂,不搞覆蓋,不截彎取直”的理念。水質凈化采用生物措施,并設置魚巢,留有洞穴,為小魚小蝦等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在建設中突出了生態性、親水性、景觀性,建成了集防洪、景觀、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景觀河道。
整治后的泗渡溪,重現詩情美景。河道岸坡穩定,植物生長良好,景觀環境保持良好,水面無漂浮廢棄物;制砂廠關停,沿河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岸坡植物防護全覆蓋,水體清澈不斷流;河灘保留完好,河道水生動物種類多樣。
泗渡溪的整治為沿線發展提供了環境保障。當地通過打造水景觀,延伸水文化內涵,形成了“以文促景”“以景興文”的水文化建設新圖景。
金華梅溪
山水田園詩意畫卷 美麗生態景觀廊道
梅溪源于金華南山箬陽鄉境內,流經金華箬陽、安地、雅畈、蘇孟4個鄉鎮,干流總長53.2公里。梅溪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和地理條件,兩岸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水質常年保持在II類水以上。梅溪地理位置突出,是連接仙源湖區塊、石門小鎮區塊、蘇孟水鄉區塊、體育中心區塊、金華南大門區塊的紐帶。
近年來,金華啟動梅溪綜合治理工程,著力打造集景觀、休閑、旅游、生態“四位一體”的美麗河湖。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生機、生計”共榮的思路,梅溪流域開展了水系防護與防洪、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質保護與改善、文化保護與景觀、沿岸土地綜合利用與開發等五大建設工程。
“一軸、兩帶、七景、九堰”的總體架構勾畫出了瑰麗的梅溪山水長卷。一軸即梅溪水軸。兩帶為慢行系統串聯的兩岸濱河景觀帶。七景為七大特色河道生態景觀節點,分別為:湖光山色、竹溪探幽、流水童年、婺州風華、樂山知水、梅溪印象、梅溪洲頭。九堰為九座形態各異的堰壩,分別為:上干口堰、新垅堰、蘆家閘堰、巖頭堰、溪口下堰、蘇孟堰、鐵堰、茶堰、雅葉堰。
該工程還將周邊文化元素和傳說故事融入建設,恢復打造魁星點將、伏虎把關、雅堂誦經等10處文旅景點。最終形成具有山水、田園、詩意的美麗梅溪畫卷,成為一條城郊美麗的生態景觀廊道。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