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珍稀特有魚類能繼續暢游水中,四川省通過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采取“五大行動”,推進漁業資源增殖和修復,使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開展漁政亮劍2018行動。以整治 “電、毒、炸魚”和“絕戶網”為重點,組織天然水域春季禁漁,開展四川“中國漁政亮劍2018”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參加執法人員累計有25萬人次,取締違禁漁具2萬多件,查處電魚器351臺(套),查獲違禁捕撈漁船193艘,沒收涉漁(三無)船舶86艘,切實打擊了一批漁政違法行為,形成了強有力的震懾。
開展增殖放流行動。根據河流不同情況,確定增殖放流方案,科學確定放流種類,合理安排放流數量,加快恢復水生生物種群規模。2018年,共落實放流資金1493萬元,組織全省各地放流各類魚苗、魚種5萬余尾。
開展物種拯救行動。落實國家·長江鱘 (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8-2035),向長江 (宜賓段) 投放長江鱘親本50尾、幼魚和魚苗85萬尾,厚頜魴5900尾,巖原鯉1900余尾。成立由漁政執法人員、自愿轉產漁民和反電魚志愿者組成的長江上游第一支“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協助巡護隊”,開展護漁巡查。
開展水生生物監測行動。依托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省水產學校等科研單位,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寧河、沱江、岷江段水生生物資源全面開展調查,建立水生生物資源管理臺賬。組織環境監測單位開展保護區生態環境和水質監測,摸排保護區的自然資源狀況和水質情況,為進一步開展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庫。
開展涉水工程補救行動。完善涉水工程對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影響補償范圍,明確補救措施。2017年以來,累計落實補救措施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資源動態監測、人工增殖放流、漁業資源保護宣傳等方面。
四川共有230余種魚類分布,其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近百種,是全國重要的淡水魚類種質資源基因庫,對保護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有著重要地位。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