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內容,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然而,當前一些鄉村依然存在黨組織渙散、村民自治制度運轉不暢、村干部能力跟不上村莊發展和村民訴求不斷增強的要求、群眾獲得感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為解決這些問題,紹興市柯橋區以協商共治為切入口,建立“村事大家管”制度,打造“楓橋經驗”的升級版,積極探索新時代鄉村治理新模式。
一、始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創新治理理念和措施予以積極應對。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指明了方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指導下,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共享發展。共享,是共建才能共享發展的成果;是發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是少數人或一部分人的分享;是全面的共享,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建設取得的成果;是漸進的共享。
柯橋區始終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不斷推進基層治理創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20世紀60年代,紹興總結提煉的“楓橋經驗”,至今依然是基層治理創新的典范。按照“楓橋經驗”的指引,柯橋區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積極轉變干部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向民眾賦權,推動基層的協商共治。
二、科學界定鄉村協商共治的界限范圍
行政化并非社會治理的靈丹妙藥。“管得多未必管得好”,政府社會管理與基層自治的邊界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調整的。
柯橋區劃出了協商共治的邊界:凡上級黨委政府布置的工作任務,村兩委職責范圍內的工作以及突發性事件,不在協商共治的范圍,由村兩委直接管理;村民的民事訴求和特別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務,尤其是近年來群眾比較關心的村級財務、物資、小微工程項目、衛生保潔、征地拆遷等熱點問題,均在“大家管”范圍內。“村事大家管”的清單包括選人用人、投資理財、財產處置、民生實事等四大塊,小到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大到村級項目招投標管理、財務管理、村級辦事人員的任用、集體資產、救助救災等,做到百姓煩事大家管,村務大事大家管。
新時代基層治理絕不是政府包攬一切,行政手段包打天下。而劃出“村事大家管”的范圍,列出協商共治的清單,是基層治理從理念層面走向操作層面的關鍵環節,它推動村民自治制度不斷完善。
三、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協商平臺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著陸”,需要建立切實有效的協商共治平臺。柯橋區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協商共治平臺。為解決在外經商、打工的村民參與村事管理的難題,村兩委建立微信群、公眾號等線上參與平臺,及時發布村兩委正在開展的工作、財務公開等信息,并圍繞征地拆遷、小微項目建設等,讓村民表決、建言獻策和監督村集體的工作。同時,針對不會使用手機的村民,村兩委設立了“村長茶室”,村兩委成員輪流坐班,接待群眾,聽取訴求和意見。
為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柯橋區積極推動村干部轉變工作作風,要求村干部把“聽、記、問、諾、答”五步工作法運用到群眾來訪來電的處置中。按照誰接訪、誰辦理、誰擔責的原則,來訪村民走進“村長茶室”,接待的村干部給村民遞上一杯茶水,傾聽群眾的訴求,當場能夠解決的問題當場解決,當場不能解決的,做好相應記錄,交村兩委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集體商議解決,村內解決不了的,向上級相關部門反映并及時協助相關部門解決。“村長茶室”和五步工作法使村民反映的問題件件有記錄、有承諾、有結果,可查可追責,村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聞不問、漠不關心、敷衍塞責的情況減少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風改善了。
情感是維系鄉村共同體的重要紐帶,在村莊治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杯茶、一支筆、一個本子,認真聽、認真記、仔細詢問,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視,村干部也理解了村民的訴求,這個過程不僅解決了眼下的復雜問題,還拉近了干群關系,修復和增進了共同體的情感和共同體的韌性,為解決明天的問題做好了鋪墊。
四、完善基層民主協商的決策機制
好心卻辦成了壞事,是鄉村治理中常遇到的現象。如何把良好的意愿轉化為切實有效的結果?建立健全民主協商的決策機制,把民眾的參與和村兩委的決策有機結合,實行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柯橋區創新三級協商決策機制,進行增量改革,讓鄉村治理制度運行起來。一是創新三級協商決策機制,即村民參與評議、點贊指數超過一定標準的事項,經黨員、村民代表、群眾骨干參與討論評判、點贊指數超過一定標準的事項,提交村兩委集體研究討論,超過半數通過即成決策。同時,試點村還把村級重大項目建設納入“重大村務大家管”,實行投票決定。二是實行增量改革,在黨建統領下,除了繼續完善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網格化管理制度,還探索建立戶長大會、鄉賢理事會制度,通過增量改革,將鄉村既有資源組織起來、利用起來,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支撐力量。
新時代鄉村有效治理需要黨建引領,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村級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過程中,尤其需要將鄉賢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納入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完善鄉賢參事會制度,使之在黨的領導下成為鄉村治理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補充,不斷提高鄉村社會的內生能力,使鄉村治理規范有序,充滿活力。
五、持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監管機制未得到有效運行是鄉村治理遇到的突出問題。為克服鄉村治理中監管依據不足、監管主體缺位等問題,規范協商共治的流程,實行合作監管,是推動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內容。
柯橋區除了繼續完善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制度外,還通過創新“村事大家管”制度,擴大村務監督的范圍,拓展村務監督的主體,健全村務監督的制度。一是明確和擴大村民監督的范圍,將11大類36條的清單作為村民監督內容,把這些事項的管理權、決策權、監督權交還給群眾,建立群眾協商共治的平臺,真正使群眾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鄉村治理的參與者、社會事務的監督者,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協商共治的能動性、創造性,提高群眾的獲得感。二是擴大村務監督主體的范圍。村務監督的主體不僅包括監督委員會的成員,還包括村民代表、鄉賢以及普通群眾,他們對村級事務全程監督,能夠做到發現問題可投訴、工作進度可質詢、工作績效可評判。三是創新激勵機制。以戶為單位,把村民的環保衛生等工作與集體發放的福利掛鉤,使村民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村事大家管”是村務監督制度的重要補充,它培育了村民的民主精神,讓群眾受到民主技術的訓練,使民主從理念走向實踐,鄉村共同體的凝聚力也不斷提升。
簡言之,柯橋區“村事大家管”的實踐表明:新時代的鄉村治理應該以人民為中心,秉承開放共治的理念,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重心向下,積極探索有效治理的載體和實踐模式,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鄉村治理體系,進而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作者單位 柯橋區委、區政法委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